笔趣阁

笔趣阁>浪子不浪 > 第362章(第3页)

第362章(第3页)

想抄袭这种模式并不难。

要说最大的差别,可能也就在于有没有燕青这样的奥运金牌作为人气吸引了。

可譬如没跟燕青谈拢的金陵体院,拥有大堆的奥运金牌,现在据说已经在跟市里面探讨,准备自己搞。

殊不知,这些其他家可能从出发点,就输给了燕青。

任何人做体育城,都是为了赚钱,赚大钱。

各种分析当下社会热点、消费需求之类,觉得这是个好生意才会投入巨资。

哪怕如柯总这些人,也是着眼在这个项目上要看到什么好处。

那就让整个规模的运转方向变得复杂内耗了。

燕青这里很简单,只是为了出名保持热度,顺带报答曾经给他雪中送炭的体院,还有凝聚住身边一大堆能做事能创造价值的小伙伴。

光这运行起来就如同注满了优质机油的发动机,丝滑又强劲。

任何想拖滞这台发动机的因素,都会被毫不犹豫的踢出局。

可能到现在,唯有宋思雨比所有人多一点点留在局里的特权,其他没有谁是不能被抛弃的。

这种对比下才愈发会觉得,跟柯总这边打交道,是多么的烧脑。

“参观调研”很满意,那么就是初步确定六亿三千万的整个集团体育城外包合同。

这还只是启动运行整个项目的资金,未来保持运转,肯定还要每年拿到金额不菲的分包合同。

对于光是组建篮球队就花了上千万的国企来说,这点开销洒洒水啦。

合理正常的开支就要支持嘛。

这可是让十二万在京员工以及相关家属都能切实体验到的健康项目。

其实金额都是那边提供给燕青,让他再做到整个方案里面去签约。

那几支“职工”球队也立刻移交到燕青这边来,用专案组大佬的话来说就是正好把账平了。

因为拿过来的所谓球队,全都是空架子!

并不是外界以为的那种耗巨资组建,像职业俱乐部那样把人养着。

这在八九十年代焦盆经济泡沫时期也很常见,著名大企业下的各种运动队都很有实力,也成了各大企业洗钱的好工具。

这里根本不玩这些障眼法,就是明目张胆的通过定时、临时缴纳社保,就跟一些退役国手、甚至现役省队高手保持“劳动关系”。

到相关部门去查询,都能看见这些人是他们下属子公司的正式员工。

其实平时就给份普通工资,轮到有比赛才按照每场多少钱支付,其中给了多少还不是经办人一张嘴。

按照专案组的说法,体育界跟企业界的这种勾搭,他们也大概知道,但这算是亲身第一次看到具体操办过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