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重新挂上鱼饵,把钓线甩进水里:“明儿让户部拟个条陈,工坊的税银单独记账。”
此时东宫书房里,朱标正在看朱幼薇的来信。信中说杭州又改良了织机,效率提高三成。他提笔批复,要求立即将新技术推广到各试点。
窗外传来更鼓声。朱标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忽然想起什么,对侍从道:“去告诉陈国公,明日随我去杭州视察工坊。”
侍从迟疑道:“殿下,明日不是要接见朝鲜使臣?”
“让方克勤去。”朱标摆摆手,“工坊的事更重要。”
与此同时,金陵城最大的茶馆里,说书先生正在讲云南的新鲜事。
“话说那巾帼工坊开张半年,竟引得八方商贾云集。最绝的是缅甸国王派使者来,要用三船胡椒换织机图纸!”
茶客们哄堂大笑。角落里几个商人却认真记下细节,他们准备天一亮就去衙门打听,看江西工坊何时开张。
夜色渐深,陈寒府上的书房还亮着灯。他正在给沐晟写信,要求详细记录工坊的运营细节,作为各地推广的范本。
写到最后,他忽然停笔,望向窗外的星空。
谁能想到,当初那个为救几个女工而设的小作坊,如今竟要改变整个大明的商贸格局?
第二天清晨,奉天殿前的广场上,十几匹快马整装待发。
朱标一身便服,对送行的官员们说:“孤去杭州看看,三五日便回。”
陈寒牵着马走过来,低声道:“殿下,刚收到消息,松江府的织户闹起来了,说工坊抢了他们生意。”
朱标翻身上马:“那就更要去看看了。传令松江知府,不得阻拦工坊设立,但也要妥善安置原有织户。”
马蹄声渐远,晨雾中只留下一串清脆的铃铛声。官道两旁的稻田里,农妇们直起腰,好奇地张望这支不寻常的队伍。
谁也没有注意到,历史的车轮正在这寻常的清晨,悄悄转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
杭州城的晨雾还未散尽,运河码头上已经站满了人。
朱幼薇穿着湖蓝色襦裙,腰间银剪在朝阳下闪着微光。她踮着脚望向官道方向,手指不自觉地绞着帕子。
“郡主别急,太子的仪仗总要慢些。”小桃递上刚买的荷酥,“您先用些点心。”
朱幼薇摇摇头,忽然眼睛一亮。官道尽头出现了一队人马,杏黄色伞盖在晨风中轻轻晃动。
“来了!”
她快步迎上前去,差点被自己的裙角绊倒。朱标远远看见女儿踉跄的身影,忍不住笑出声。随行的陈寒打趣道:“殿下,郡主这性子倒随您,都是急性子。”
朱标翻身下马,朱幼薇已经跑到跟前。她刚要行礼,就被父亲一把扶住。
“在宫外不必多礼。”朱标打量着女儿,发现她下巴比上次见时尖了些,“瘦了。”
朱幼薇眼睛亮晶晶的:“爹,我带你去看工坊!”
杭州巾帼工坊的大门敞开着,女工们穿着统一的青色衣裙分列两侧。见太子驾到,齐刷刷福身行礼。朱标注意到她们手上都有茧子,但眼神却格外明亮。
“这些是织工?”
“不止呢。”朱幼薇引着父亲往里走,“这边是织造间,那边是染坊,后面还有食堂和学堂。”
织机声如雨点般密集。朱标停在一台新式织机前,看着梭子来回飞舞。操作织机的妇人见他驻足,手上动作更快了,布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这比传统织机快多少?”
“快三倍。”朱幼薇从架子上取下一匹布,“爹您看,这是改良过的'算学布',经纬密度比松江布还高。”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