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远旬县。”李忠顺道:“王爷差人送来南边的水果,说这东西他吃着太甜,叫娘娘别吃太多。”“我知道了。”唐思然笑道,李忠顺低眉顺眼的出去。王氏在心里盘算,道:“远旬县好像是靠山?要照这么算……王爷怕是要过了中秋才能回来了。”杨轻轻笑着看她,道:“我家里就算是国子监,我也算是饱读诗书,也不知道远旬县在哪儿呢。简氏跟杨轻轻锁了一个多月了,就算再不想承认,她俩也早就有了默契,她接着便道:“咱们府里就没一个比她更关心王爷的了。”王氏立即便觉得心慌了,忙站起来解释道:“是上回王爷说他到了定九山,妾这才看了看定九山周围的几个县城,妾不是——”她不是关心王爷?这话说出来就算暂时能讨娘娘的喜欢,可也是个话柄啊。唐思然笑道:“有人帮你们看还不好了,免得自己去翻堪舆图,你坐你的。”王氏行了礼又坐下,不敢再多说什么了。只是才说了没两句话,又有人进来,这次是二门上的婆子,这人行了礼,道:“娘娘,太子府上的王良媛差人给王姨娘送了些东西,还有个婆子,说想看看王姨娘好不好。”这可太引人注目了。王氏顶着几十道好像要把人烤焦的目光站起来,努力叫自己平静下来,“娘娘。”唐思然从来就没卡过府上什么人,当下挥挥手,“你去吧。”王氏低着头,倒退着出去了。回到屋里,老嬷嬷已经到了,看见王氏就热泪盈眶地行礼,“五姑娘,您来主宅那年才这么高,没想这么些年没见,也长成大姑娘了。”王氏忙拉着老嬷嬷的手,不叫她拜下去,道:“嬷嬷可好,我姐姐可好?”“老奴一切都好,良媛娘娘也好,这儿有娘娘一封信。”老嬷嬷从怀里掏出信来给她。信写的很是简单,没有抬头没有署名,也就短短三行,跟便条没什么差别。可王氏看完,眉头便皱在了一起,“这……”老嬷嬷道:“这是娘娘费尽心思打探来的消息,太子毫无斗志,整日在书房看得都是话本,娘娘觉得也许等皇后去了,他这太子之位就到头了。”“娘娘给您还有成王府的三姑娘都去了信,太子一旦倒台,这两位皇子的可能性很大,三姑娘已经生了一儿一女,坐稳侧妃之位,也能跟成王爷进言,不用娘娘多操心,可您——”“娘娘虽然跟你相处的时日不多,可老爷也说您是咱们家里最聪慧的姑娘,娘娘,您不能再耽误下去了。无论如何,您得取的王爷的信任。”“我知道了!”王氏死死抓着信,“你叫姐姐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她的希望,我也不会叫祖父失望的。”老嬷嬷重重叹了口气,眼神示意那信,王氏点了油灯把那信烧了个干净,连灰都吹走了。老嬷嬷肉眼可见的放松了,又道:“还有一件事儿,老爷觉得时机已到,想叫谦少爷来京城。”王氏一脸的惊喜,“七弟要来了?”老嬷嬷一脸欣喜地点头,“老爷说陛下日渐年老,这两年想必储位之争要日渐激烈,谦少爷这时候出山,正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好时候。等新帝继位,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七弟自幼熟读诗书,满腹经纶,有他在,王家起复指日可待。”王氏兴奋地脸都红了。老嬷嬷叹道:“到时候老爷也能回到京城,不用在陇右祖宅郁郁寡欢了。”两人又说了两句话,王氏亲自送了老嬷嬷出来,道:“这会儿时候还早,我正好再去给娘娘请安。”老嬷嬷惊讶道:“王妃管得这么严吗?”王氏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便道:“她们都还没回来,我一个人不好。”“唉……”老嬷嬷叹了口气,“到底是不如太子府松快。”送了老嬷嬷离开,王氏又回到正院,临近午饭,倒是没人继续睡了,只是她一进来,说话声小了很多。黄氏嘴角一翘,意有所指道:“王姐姐看着比方才开心许多,可是有什么好事情?”王氏没理会她的夹枪带棒,依旧很是淡然的先给唐思然行礼,之后才微微一笑,“我堂弟要来京城了。他虽然年纪尚轻,可学问很好,连我祖父都夸他的。”杨轻轻不乐意了,“这……你祖父夸你堂弟?这不都是一家人吗?我祖父也尝尝夸我父亲的,哦,对了,我祖父跟我父亲都在国子监,教读书人做学问呢。”黄氏笑了出来,“王姐姐的祖父……是什么大儒?”古氏这些日子一直盯着王氏,见状也跟着笑,“一家人做不得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