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择日走红 > 让过去的就过去2(第1页)

让过去的就过去2(第1页)

9月12日,陆严河来到纽约,和罗宇钟导演、温生明和于孟令一起参加《舟》的上映宣传活动。

绿谷对这部俨然很难有出色票房表现的艺术电影采取了传统的小规模放映策略。

在整个颁奖季的前期,放映影院。。。

冬至那天,玉明市下了第一场雪。细碎的雪花落在“城市声音博物馆”的玻璃穹顶上,像无数轻声耳语的信使。秋灵站在展厅中央调试设备,耳机里正循环播放一段新收录的声音:凌晨三点,一位独居老人在厨房煮面时哼的老歌片段,断断续续,带着咳嗽和锅盖碰撞的杂音。这是“家庭记忆计划”第三期的样本之一,由社区志愿者协助采集。

她摘下耳机,指尖微微发凉。手机震动起来,是柏锦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接通后,画面晃动了几秒才稳定下来??他正坐在一列南下的绿皮火车车厢连接处,窗外山影起伏,车灯划破夜色。

“刚结束最后一场巡演。”柏锦的声音沙哑却明亮,“赵阳今天唱了《我不是背景音》的独唱版,台下有个男生跪着听完,说那是他被退学那晚在桥边想听却没人给他的歌。”

秋灵笑了笑:“你们现在都成心灵急救员了。”

“本来就是。”柏锦靠在铁皮墙上,呼出一口白气,“你知道吗?昨天我们在一个小镇演出,观众不到两百人,但散场后有十几个人留下来写信,塞进我们带的‘火种邮筒’。其中一封是个初中生写的,说他爸爸常年打他,可昨晚第一次看他哭了,因为听了《黄酒冷了》里那句‘最疼的爱从不说话’。”

秋灵沉默片刻,轻轻点头:“所以不能停。”

“当然不能。”柏锦顿了顿,“我已经跟团队说了,明年春天启动‘回声列车’项目??用这辆老火车改装成移动剧场,每到一站就联合当地学校、工厂、医院做一场属于他们的声音演出。剧本、歌词、配乐,全来自‘火种之声’平台的真实投稿。”

“你疯了吧?”秋灵挑眉,“这得多少协调成本?资金呢?审批呢?”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上周来听展了。”柏锦咧嘴一笑,“他在《凌晨四点的城市心跳》展厅站了四十分钟,出来就说:‘这个应该进全国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目录。’现在已经有三个省份表示愿意提供站点支持。”

秋灵怔住,随即低笑出声:“看来咱们的手册还没出版,影响力已经跑到了前面。”

挂掉电话,她转身走向控制台,准备导入今日新增的三十条录音数据。忽然听见门口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是晓晓披着红围巾走进来,怀里抱着一台老式录音机,外壳斑驳,旋钮掉了半边。

“我在阁楼翻出来的。”晓晓把它轻轻放在桌上,“是你十年前做社区口述史时用的第一台机器。修好了,还能用。”

秋灵伸手抚过那道熟悉的划痕,眼底泛起涟漪。她记得那是2013年冬天,在城中村拆迁前夜,一位八十多岁的阿婆拉着她的手讲了一整晚的故事。说到动情处,老人哭了,她也哭了,录音机一直运转到电池耗尽。

“要不……”晓晓轻声提议,“我们今晚做个特别直播?就用这台机器,随机播放这些年收来的未公开录音,配上手写字幕。不预告,不限流,看谁会在这个雪夜里偶然听见谁的命运。”

秋灵望着窗外渐密的雪花,缓缓点头:“好。但加个规则??听众如果被打动,可以用语音留言回应一句话,我们明天再把这些回应录进新的磁带,寄回原作者。”

午夜十二点整,“火种之声”直播间悄然上线。封面是一张黑白照片:那台录音机静静躺在雪地中,旁边插着一支蜡烛。标题只有四个字:“今晚听旧事”。

第一条音频响起??

>“我叫李文娟,今年四十五岁,是一名乳腺癌术后患者。这是我第一次录音。医生说我可能活不过明年春天,但我女儿才上初一,我还想看着她穿婚纱……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就唱首她小时候最爱听的童谣吧……”

>

>(歌声响起,颤抖而温柔)

>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弹幕开始缓慢滚动:

>“阿姨,您唱得真好听,像我妈。”

>“我也刚做完手术,我们一起加油。”

>“我想给您写封信,可以吗?”

第二条:

>“爸,你在听吗?我是阿豪。三年没回家了,不是不想,是不敢。那天打架伤人进了派出所,你说‘我没这个儿子’。可我现在在工地搬砖,每个月存两千五给你养老,汇款单写着别人的名字……我只是怕你知道是我,又撕掉。”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