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5章
老夫本以为,殿下监国多年,必能明辨是非,洞察利弊。岂料殿下不察实情,不听众议,一意孤行,乃至触怒天颜。
殿下如此行事,可是为了在老夫面前邀功逞能?若果真如此,则殿下心性修养,尚欠火候。
为君者,当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当权衡利弊,顾全大局;当忍辱负重,不逞一时之快。殿下今日所为,与此相去甚远。
昔汉武帝为太子时,每有建言必多方求证;唐太宗为秦王时,每有决策必集思广益。殿下欲为明君,当效法先贤,不可因私废公。
老夫教导殿下多年,今日殿下犯此大错,老夫亦难辞其咎。心痛之余,唯有直言相告:若殿下不改此性,他日何以担当江山重任?
望殿下深刻反省,向陛下诚恳请罪。他日若得原谅,当以此为戒,再不可犯。
李岩手书”
太子的手在颤抖,泪水模糊了视线。原来这一切都是李岩的考验,而自己却如此轻易地失败了。那种羞愧,比被父皇责骂更甚百倍。
完了,原来所谓的建港,不过是李岩和朱兴明演的一出戏。
而太子为了表现自己,居然不顾实际考虑,坚持要建港口。
幸亏自己还不是皇帝,否则岂不又是劳民伤财。想到这里,朱和壁的汗水涔涔而下。
当晚,太子辗转难眠。李岩的信在他脑中反复回响,每一个字都像鞭子抽打在他的心上。
他想起第一次随父皇去杭州,李岩教导他“治国如治病,需对症下药”;想起在杭州市集,李岩告诉他“江湖与庙堂,看似两个世界,实则息息相关”;想起李岩赠他《治国十论》,谆谆告诫“为君者,过仁则懦,过刚则折”。
所有的教导,都是为了让他成为明君,而他却为了一点虚荣,辜负了所有人的期望。
深夜,他披衣起床,点燃烛火,开始给父皇写请罪书。这一次,他没有丝毫辩解,只有深刻的反省。
“儿臣和壁顿首泣血上言:
儿臣愚昧,不察实情,固执己见,触怒天颜,罪该万死。
今日得李岩先生来信,方知海盐建港之议,实为对儿臣之考验。然儿臣不辨真伪,不听众议,一意孤行,乃至结党上书,大失为君之道。
反思己过,儿臣实为在李岩先生面前逞能邀功,全无虚怀若谷之胸襟,更无权衡全局之智慧。此非为国之诚,实乃好名之私。
父皇平日教导,儿臣未能体会;李岩先生教诲,儿臣未能践行。今日之过,实乃平日修养不足所致。
儿臣恳请父皇重责,以儆效尤。自今日起,儿臣当日日反省,痛改前非,绝不再犯。
泣血再拜,望父皇息怒。
儿臣和壁谨奏”
写毕,已是黎明。太子亲自捧着请罪书,跪在乾清宫外,等候父皇早起。
乾清宫内,皇后沈诗诗早已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