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自己终究无法完全置身事外。哪怕归隐山林,也无法阻止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
数月后,西北果然传来消息??敌军大规模入侵,边关告急!皇帝紧急召集百官商议对策,但朝中无人敢主动请缨,唯恐步李承泽后尘。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一封奏折呈上御前??正是谢灵霜所写。
她在奏折中详细分析了敌军的战略意图,并提出三条应对之策:一是派遣精锐骑兵绕后突袭敌军补给线;二是调动地方民兵协助守城,以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三是联合西域盟国,形成夹击之势。
皇帝看完后,当即拍案而起:“传朕旨意,立即照此行事,并命谢灵霜为临时监军,全权指挥西北战局!”
这一次,谢灵霜没有拒绝。她穿上战甲,再度踏上征途,带着楚轩与阿福,奔赴西北战场。
这一战,持续了整整一年。谢灵霜运筹帷幄,智勇双全,不仅成功击退敌军,还一举收复了被占领土。她的威名,再次响彻四方。
战后,皇帝欲封她为“护国女侯”,却被她婉拒。她只请求皇帝赦免一批因战乱受牵连的百姓,并设立专项赈灾银两,以助边疆重建。
皇帝感动之余,全部应允。
谢灵霜回到谢府时,已是初春时节。梅花依旧盛开,一如当年她初任御史之时。她站在院中,望着满园春色,心中却无比平静。
楚轩走到她身边,轻声道:“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这里相遇的情景吗?”
谢灵霜点头微笑:“当然记得。那时我还是个被贬为奴的庶女,而你……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将军。”
楚轩笑道:“如今我们都老了。”
谢灵霜轻声道:“但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风起时,谢府门前的古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忠诚、复仇与救赎的故事。
而谢灵霜的名字,也将被世人铭记,永世不忘。
谢灵霜归隐后,京城的风云似乎也随着她的离去而逐渐平息。然而,在她离开御史台专案司的那一刻起,便已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信任与背叛、忠诚与权力的种子。
谢府虽地处城郊,却因谢灵霜的声望而时常有达官显贵前来拜访。有人是为了表达敬意,有人则是想借机拉拢,甚至还有些心怀叵测之人,妄图从她口中探听朝中秘辛。但谢灵霜始终淡然处之,一一婉拒。她不再过问政事,也不再参与任何权谋之争。她只是每日读书、练字、赏花,偶尔也会在院中煮茶,邀请几位旧友小聚,谈天说地,仿佛真的已经将过往种种抛诸脑后。
楚轩则依旧陪伴在她身边,虽不再担任要职,却仍常有军中旧部前来请教兵法韬略。他为人低调,不喜张扬,只在谢府后院设了个小小的讲堂,专门为年轻将领们传授兵法心得。谢灵霜有时也会在一旁静听,偶尔插上几句,语出惊人,令人叹服。
赵婉清则辞去了宫中女官之职,回到家中操持家务,偶尔也会来谢府探望谢灵霜。两人虽身份悬殊,却情同姐妹,无话不谈。赵婉清曾多次劝谢灵霜重新出山,为国效力,但她总是笑着摇头:“我已经做得够多了。如今,是该让年轻人去书写属于他们的时代了。”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谢灵霜彻底退出朝堂之际,一封密信打破了这份宁静。
那日清晨,阿福神色凝重地走进书房,将一封信递到谢灵霜手中:“小姐,这是从西北送来的急报。”
谢灵霜接过信,展开一看,眉头微微一皱。信中写道:西北边陲近日频现敌军踪迹,且有朝廷粮草再次被盗迹象。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士兵发现一名神秘人曾在军营中活动,疑似当年逃亡的敌国细作余党。
谢灵霜沉思片刻,缓缓合上信纸,目光深沉:“看来,有些人并未真正消失。”
楚轩站在她身旁,低声问道:“你打算怎么办?”
谢灵霜轻轻一笑:“我什么都不会做。至少现在不会。”
可她心中明白,这封信的到来,意味着一场新的风暴正在逼近。她虽然归隐,但江湖未远,朝堂亦未宁。
几日后,皇帝亲自派人送来一道圣旨,请谢灵霜入宫议事。她没有推辞,而是换上朝服,随使者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