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生七零:开局打猎养家,我把妻女宠上天 > 732老家的事情盖棺定论了(第2页)

732老家的事情盖棺定论了(第2页)

三天后,一辆装载微型基站设备的工程车驶入青山村。资金来自“青山未来基金”的应急储备金,施工队伍则是几位懂通讯技术的返乡青年自发组建。他们在后山架设信号塔,借用光伏电站电力支撑运行,仅用七天完成调试。

当“青山眼”直播间再次开启,画面流畅清晰,背景正是晨曦中的草莓园。镜头扫过露珠滚动的叶片,主持人笑着说:“刚才那一秒卡顿,是因为有只蜜蜂飞进了摄像头。”弹幕瞬间刷爆:“这才是真?原生态!”

春耕时节到来,变革也在悄然深入人心。

过去犁田靠牛,如今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精准喷洒生物菌剂;曾经凭经验判断天气,现在AI预警平台提前五天提示倒春寒来袭,全村迅速启动保温措施,避免冻害损失。最令人惊叹的是“共享农机库”启用??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全部联网管理,农户通过手机预约使用,费用按小时结算,效率提升三倍以上。

一位六十岁的老农蹲在田埂上看机器作业,喃喃自语:“我这辈子扶了一辈子犁,没想到临老了,看机器替我干活。”

旁边年轻人递上一杯热茶:“叔,以后您教孙子读书就行,种地交给我们。”

四月中旬,教育部调研组莅临青山村,专题考察乡村教育创新模式。座谈会上,一名司局级干部听完汇报后感慨:“你们做的不只是扶贫,是在重塑一代人的命运轨迹。”

临走前,他特意走到幼儿园教室外驻足。只见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正用简易显微镜观察一片落叶上的霉斑。一个小女孩兴奋地举手:“老师,我发现小虫子在吃黑点!它们是不是大自然的清洁工?”

调研组长微微一笑,回头对随行人员说:“把这节课录下来,带回北京放给机关干部看。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启蒙。”

与此同时,“老屋新生”计划迎来首位入驻创业者??三十岁的程志远,曾在外省电子厂打工十余年,听说家乡改造创客公寓后毅然返乡。他租下一套两居室,创办“南岭手作坊”,专门设计融合传统纹样的现代竹编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开业那天,赵振国亲自剪彩。程志远握着他手,眼眶发红:“赵书记,我在外面拼了半辈子,没挣出个名堂。可回到这儿,才觉得活得像个‘人’。”

赵振国拍拍他肩膀:“回来就不走了?房子给你留着,媳妇娶进门,娃生下来,都在青山扎根。”

五月的雨温柔绵长。一个深夜,暴雨突至,雷电交加。赵振国被窗外异响惊醒,披衣出门查看,发现村西排水渠堵塞,积水已漫至低洼住户门口。他立即吹响哨子,召集应急小组。不到十分钟,二十多名党员和青年志愿者冒雨集结,锹挖疏通,沙袋垒堤,奋战两个多小时终于排除险情。

次日清晨,受灾群众送来姜汤和烙饼,连连道谢。赵振国却严肃召开复盘会:“这次反应快,值得表扬。但暴露出预警机制短板??为什么气象APP没推送红色警报?是谁值班疏忽?”

经查,当晚轮值信息员因私事离岗两小时。赵振国毫不犹豫作出处理决定: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并责令其在村民大会上公开检讨。

“制度不是摆设。”他在会上重申,“哪怕一次失职,也可能酿成大祸。信任一旦破裂,重建难如登天。”

夏日初临,少年科学院迎来首届毕业典礼。三十名学员完成为期一年的课程,涵盖植物学基础、简易气象观测、食品安全检测等内容。结业作品展上,一组学生发明的“太阳能驱鸟器”引起轰动??利用声光模拟天敌叫声,环保高效,成本不足百元。已有企业表示愿出资量产。

颁奖仪式上,那个曾问“我能当科学家吗”的小男孩走上台,手中捧着一张录取通知书:县重点中学科技特长班。全场掌声雷动。

赵振国为他佩戴勋章,轻声说:“记住,起点不在哪里,而在你是否一直往前走。”

七月流火,青山村迎来历史性时刻??村级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银色面板在烈日下熠熠生辉,电流通过逆变器汇入国家电网。监控屏显示,首日发电量达一万两千度,相当于全村半年用电总量。

更重要的是,该项目采用“集体控股+农户参股”模式,每户以五千元入股,年分红不低于6%。对于许多家庭而言,这是人生第一次拥有稳定资产性收入。

庆典当天,王秀兰悄悄递给赵振国一封信。信是陈志远写的,附有一张照片:他在农业大学试验田里弯腰查看水稻根系,身后标语写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信中说:“导师推荐我去非洲参与农业援助项目,但我选择留下,因为我答应过您,要回来改变这片土地。”

秋风吹起时,青山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授牌仪式上,记者再次采访赵振国:“如果让您总结这些年最关键的转折点,是什么?”

他望向远处金黄的稻浪,答道:“不是哪一笔投资,也不是哪一项技术。而是有一天我发现,村民们开始主动开会讨论公共事务了。他们会为修一条路争得面红耳赤,也会为资助贫困生默默捐款。当普通人愿意承担责任的时候,希望就真的来了。”

寒冬将至,新一轮大雪覆盖群山。这一年,青山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四百万,人均增收超万元。但比数字更珍贵的,是人心的变化。

腊月廿八晚上,村民议事监督委员会最后一次例会结束,十六位成员一致通过决议:提议将“赵振国工作室”更名为“青山共治中心”,并设立“平民英雄榜”,每年表彰十位默默奉献的普通村民。

赵振国听着记录员宣读决议,久久无言。最后只说了一句:“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条路,咱们还得一起走下去。”

除夕之夜,烟花再度升空。这一次,赵振国没有站在人群中央。他静静坐在文化礼堂台阶上,怀里抱着一台老旧录音机??那是他重生归来时唯一带来的物件。按下播放键,传出一段沙哑却坚定的声音,是他前世临终前录下的遗言:“若有来生,我要让家乡的孩子,不必再为一口饭拼命……”

如今,那句话正在变成现实。

小丫走过来坐下,靠在他肩头:“爸,明年你还打算忙这么多事吗?”

他笑了笑:“当然。不过明年,我想学上网课,补补生物学。不然,下次陪你们去野外采样,怕跟不上你们的脚步。”

父女相视而笑。

远处,孩子们围着篝火跳舞,歌声飘荡在星空之下:

>“泥土里藏着梦,枝头上开着光,

>我们不怕走得远,因为故乡在心上……”

赵振国抬头望天,繁星如海。他知道,有些种子早已深埋地下,正在悄悄发芽。而春天,总会如期归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