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 第878章凤还巢时风雨骤(第1页)

第878章凤还巢时风雨骤(第1页)

女皇銮驾还朝,长安城万人空巷。

朱雀大街两侧御林军甲胄鲜明,肃立如林。百姓们跪伏在军士身后,山呼万岁之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声震九霄。

李治率文武百官于承天门外跪迎,仪仗煊赫,礼乐庄严。三娘。。。

那少年名叫林远,是江南某中学的高二学生。他并不知道自己写的这句话会成为《千灯录?童声卷》第三十七页第一行的内容,也不知道自己口袋里那块从祖母遗物中翻出的旧橡皮擦,原是1976年北京一家文具厂为“清源教育工程”特供的伪装载体??表面是橡胶,内核却封存着一段被磁化过的青铜记忆齿轮。

此刻教室外正下着梅雨,潮湿的空气让粉笔灰粘在黑板边缘,像未干的雪。历史老师刚讲完“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转型”,合上教材时特意强调:“同学们要记住,我们今天的一切成就,都建立在稳定与团结的基础之上。”

林远低头看着课本第89页,配图是一群农民在田埂上笑着数钞票,标题写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伟大胜利》。可他的目光却停留在右下角一行极小的注释:

>“相关细节因年代久远,部分记录已不可考。”

不可考?

他想起去年冬天回老家扫墓,听见父亲和叔公在祠堂后低声争执。

“你爸当年不是病死的!”叔公声音发抖,“他是被拖去批斗会上活活打死的!就因为他不肯在检讨书上签字!”

父亲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现在提这些干什么?人都没了……再说,档案早就烧了。”

那天夜里,林远在祖屋阁楼翻到一只铁盒,里面有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站在图书馆前,手里抱着一摞书,笑容明亮。背面用钢笔写着??

**陈砚之,1952年摄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我儿若见此照,切记:真相比立场更重要。**

照片旁还夹着半页残纸,字迹潦草,似乎是匆忙抄下的诗句:

>“春雷未响花先谢,

>史笔如刀断人话。

>若有后来持灯者,

>莫忘寒夜哭中华。”

他当时不懂,现在也不全懂。但他知道,课本上不会写这些。

笔尖顿住的一瞬,青铜齿轮在橡皮擦内部微微震颤,仿佛回应某种遥远召唤。窗外一道闪电劈过,照亮了他桌角那本摊开的练习册。就在那一秒,墨水突然自行晕染,在“为什么这一课没有讲他们?”下方,浮现出一行淡蓝色的小字:

>“因为他们害怕你知道。”

林远猛地缩手,心跳如鼓。他抬头环顾四周,同桌正在打瞌睡,前排女生低头刷手机,老师已经走出教室。一切如常。可当他再次低头,那行字仍在,而且颜色更深了些,像是从纸纤维里长出来的。

他颤抖着伸出手指轻触那行字,指尖传来一阵冰凉的刺痛,紧接着,脑海里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清晰得如同耳语:

>“叶莲娜找到了钥匙,伊万的火种已经南迁。第七百零九窟将在月圆之夜开启,你必须去敦煌。”

“谁?谁在说话?”他喃喃自语。

没有回答。但练习册上的字迹开始蔓延,一页页自动书写起来,速度越来越快,内容杂乱无章却又彼此呼应:

>“莫斯科地下电台频率:103。7MHz,每逢冬至可收听到1984年的呐喊。”

>“苏眠沉入海底前最后一句话是‘别关灯’。”

>“李晓月不是第一个做梦的孩子,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青铜齿轮共有七枚,分别藏于七件日常物品中:橡皮擦、蜡笔、纽扣、玻璃珠、口琴、铅笔刀、怀表。”

林远猛然合上本子,却发现封底不知何时多了一个图案:一座悬浮于云中的图书馆,外墙由无数手掌印拼接而成,门楣刻着三个字??**回音馆**。

署名依旧清晰:

>绘者:凤昭。

他几乎要尖叫出声,却被一股无形力量压制住了喉咙。这时,头顶的日光灯管忽然闪烁几下,投下的影子竟脱离了他的身体,在地面上缓缓扭动,最终拼成两个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