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 > 第177章 普通话口语几乎不用的亸四川话还经常在用(第1页)

第177章 普通话口语几乎不用的亸四川话还经常在用(第1页)

我国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是世界上方言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民俗文化。

方言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一些古汉语字词,普通话里已经几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里,还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今天就来说说“亸”字,普通话口语几乎不用了,四川话还经常在用,只是不少人会说不会写。

亸,普通话读作亸(duo),释义为下垂:“亸袖垂髫,风流秀曼”。但普通话日常几乎不用了,只见于古汉语诗词文献资料。

四川方言中,“亸”字发音(to),这是前段时间讲的同系声母互转现象演化而来(舌音dtnl)。释义与普通话一样,表示下垂,动词。

《广韵·哿韵》:“亸,垂下皃。”

《校注》:“《康熙字典·身部》引《篇韵》:‘亸,音妥,垂下也。’……古音在戈部,今音是为切。人不知其为一语,读今音则假垂为之,读古音则假亸为之。”

黄尚军教授指出:此字开始频繁使用见于唐代。

唐·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诗:“学画鸦黄半末成,垂肩亸袖太憨生。”

唐·杜甫《醉为马所坠诸公携酒相看》:“江村野堂争入眼,垂鞭亸鞚凌紫陌。”

唐·刘禹锡《和乐天鹦鹉》诗:“敛毛睡足难销日,亸翅愁时愿见风。”

唐·岑参《和刑部成员外秋夜寓直寄台省知己》诗:“竹喧交砌叶,柳亸拂窗条。”

宋·晏殊《迎春乐》词:“长安紫陌春归,亸垂杨,染芳草。”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明·岳元声《方言据》卷上《亸》:“物之下垂曰亸。”

清·陈学洙《茉莉》诗:“银床梦醒香何处,只在钗横髻亸边。”

“亸”,也作“軃”(普通话音duo,四川话音to)。“軃”为“亸”的讹字,考其源,亸原为“嚲”字,嚲之部件“享”,小篆后,隶楷作享,其形讹为身,于是“亸”遂讹为“軃”。

《字汇补·身部》:“軃,下垂也。”

《康熙字典·身部》:“軃,《篇韵》音妥,广厚也,垂下也。《正字通》:亸字之讹。”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那妇人将酥胸微露,云鬟半軃,脸上堆着笑容。”

明·陈士元《俗用杂字》:“物下垂曰軃。音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