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小将军底气又多了几分,然后看向同样眼巴巴的孙策和周瑜。
得,这俩不用问,他们的关系一直很稳定。
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直接上舆图,“半个月后启程去青州,谁想去谁想留?”
意料之中,问到的都想去。
天底下的政务都长的差不多,他们能抗住颍川的活儿就能抗住别处的活儿。他们已经不是什么都不懂只会蛮干的新兵蛋子,现在的他们完全可以独当一面,带他们不亏。
好好好,原来文若先生这些天压着他们干活不是打击报复,而是为了给之后出去打拼做准备。
不愧是先生,果然计深虑远。
“青州好几年没有正经的主官,我们过去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下马威。”虎崽子摩拳擦掌,“还有那个不识好歹的孔融,听说他跑去徐州投奔旧友去了,很有可能撺掇徐州牧陶谦给我们找麻烦。”
天上不会掉馅饼,那么大的地盘难打理着呢,必须得带上他们。
说起青州就提到了那个让他们大失所望的北海相孔融,提到北海国被黄巾贼围困,曹昂忽然正想起来他们家老大假扮黄巾贼的途中送回颍川的诸葛一家。
人现在还在招贤馆住着,怎么安排?
荀晔:???
荀晔:!!!
完蛋,把这事儿给忘了。
偶遇诸葛一家的时候他还是牛大力,当时没空解释那么多,想着把人弄到颍川再考虑怎么安排,结果一不小心就忘的一干二净。
真是的,刘皇叔已经在冀州大显身手,赵子龙也被调到了颍川,他怎么能把诸葛丞相给忘掉呢?
罪过,罪过。
荀小将军懊恼的拍拍脑袋,然后怀着微小的希望问道,“全都在招贤馆?没有人去安排他们?”
曹昂遗憾的摇头,“我们都不知道将军是什么意思,这些天又忙的很,也是刚刚才想起来。”
第132章但都喜欢莽
*
诸葛玄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人来安排他们,可是他们在颍川人生地不熟,派人护送他们来颍川的荀小将军又还没回来,他也不好去找坐镇颍川的官员说“我是荀小将军请来的贤才,请给我安排官职”。
一大家子人只有他有过当官的经历,其他要么是女眷要么年纪尚小,能安排进官署真干活的除了他还能有谁?
没错,他就是小将军请来的贤才。
诸葛玄表现的很自信,对接下来的颍川生活也非常期待,但是就算他笃定荀小将军对他们一大家子没有恶意,也依旧不确定当时那情况小将军让他们来颍川是不是为了练习当贼。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不愧是荀小将军,当贼都当的如此有学问。
奈何“有学问”和“贼匪”俩词儿完全没法放在一起,小将军想混入黄巾贼的贼窝里的确得多练习练习,不然刚露面就得被识破身份。
可问题是,他们来到颍川那么多天也没见着第二拨被“护送”回来的战利品,总不能是小将军练习了一次就放弃了吧?
诸葛玄想不明白,直到兖州那边传来“招降黄巾贼工作进度喜人”的消息也还是想不明白。
一两次的练习练不出真正的匪气,就像小将军身边那几位“好汉”,那肯定是长年累月当贼做匪才历练出来的气势,和正经兵丁将领的区别就像是刚出生的犬崽和路边抢食的成年野犬,只要有眼睛就不会分辨不出哪是野犬哪是崽。
招降进展的那么顺利,总不能是贼匪良心发现主动投降吧?
剿匪的军队越来越强,贼匪军心涣散粮草不继,也不是没有主动投降的可能。
兖州的招降工作具体是怎么进行的不重要,不管过程如何,只要结果是好的就行,重要的是自始至终真的只有他们一家被送来了颍川。
怎会如此?
没有着落的现状令人焦灼,但是日子总得继续过下去,身为一大家子的主心骨,谁能慌他都不能慌。
这些日子没有人过来给他安排差事,不过他在招贤馆也没闲着。
颍川是远近闻名的安稳之地,如果真的能和传闻中的一样稳定,就算没有官做也能加入他们的定居候选名单。
听的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传闻总会夸大其实,万一这儿和其他地方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
诸葛玄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活了那么多年去过的地方也不少,见过不少被名士治理的民不聊生的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