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迅速推进。两周内,“破茧行动”官网收到超过八千份民间投稿。其中有位退休教师寄来一盒磁带,录的是1952年某次会议现场音频;一位老兵后代捐出父亲遗物,包括一枚刻有“B-14”编号的铜质徽章;更有甚者,在老家阁楼发现整整三大箱未公开的新闻纪录片母带。
每一项都被数字化、标注、分类,纳入“白鹭影像库”。
与此同时,文化渗透全面展开。一部热播年代剧悄然修改台词,主角在1951年会议上说出:“我们不能为了纯洁队伍,就否定一切不同意见。”弹幕瞬间炸开:“这句是不是加戏?”“编剧胆子太大了!”而制作方回应:“根据真实史料调整。”
一首流行歌曲副歌反复吟唱:“谁在删改昨天?谁在替我们遗忘?”电台起初禁播,但因听众点播量爆表,最终妥协。
最惊人的是某款AR手游更新地图,玩家在现实城市中行走,可通过手机摄像头看到“历史叠加层”??某栋老楼浮现1950年代标语,某广场出现虚拟纪念碑,上面刻着被抹去的名字。
舆论如潮水般涌动。支持者称其为“记忆复兴”,反对者斥之为“历史虚无主义”。官方始终保持沉默,但多家主流媒体突然集体刊发怀念“实事求是精神”的评论文章,耐人寻味。
就在局势胶着之时,苏宁收到了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短信:
>“你想见你母亲吗?
>她还活着。
>地址:北纬40。76,东经116。28。
>时限:48小时。”
他盯着屏幕,心跳几乎停滞。
陈晓君察觉异常,凑近一看,脸色骤变:“陷阱的可能性高达87%。那个坐标位于京郊军事管制区边缘,最近三个月有七起失踪案。”
“可万一……是真的呢?”苏宁喃喃。
他知道,母亲若真活着,已是近百岁的老人。四十七年囚禁,她是否还记得他的脸?是否还能说话?是否依然坚守着那份使命?
但他更清楚,这或许是“凤凰”最后一次试图操控他??用亲情作为诱饵,逼他就范。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个雪地中宣誓的年轻军官,那张与自己完全相同的脸。
也许,答案不在过去,而在未来。
他拿起笔,在行动计划表上重重写下:
>**第四阶段:播种。**
>启动“编辑师培养计划”,在全球招募百名青年剪辑手、程序员、作家、画家,传授“白鹭技法”??如何用艺术伪装真相,如何让记忆在审查缝隙中生长。
>每个人都将获得一份定制任务,分散行动,永不相见。
>他们不是战士,而是种子。
>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破土而出,长成一片森林,遮住那些妄图遮天的手。
窗外,晨曦再次降临。
而在千里之外的小学教室里,那个曾说“叔叔像我爸”的男孩,正悄悄翻开美术作业本。他在角落画了一只白鹭,嘴里衔着一卷胶片,飞向太阳。
老师走过来看了一眼,微笑点头:“画得真好。”
孩子小声说:“我觉得,它在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