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过后,皮山经验再次赢得上级肯定,成为全国土地改革试点中的亮点案例。
年底,朱远航受邀参加全国乡村振兴论坛,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激活土地要素,赋能乡村振兴》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站在讲台上,朱远航望向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
他知道,这条路走得不容易,但他从未后悔。
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一名干部,肩上的责任,就是为人民服务。
朱远航坐在办公室里,望着桌上摊开的材料,眉头紧锁。皮山县的经济发展虽已步入正轨,但财政收入的增长仍显乏力。尤其是在灾后重建和基层治理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资金压力日益凸显。
“书记,这是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政收支报表。”秘书小陈递上一份文件,“目前来看,税收增长低于预期,特别是工业税源这块,几乎没有起色。”
朱远航接过报表,仔细翻阅着数据,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县底子薄,产业基础弱,靠传统农业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想办法引进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建议,我们可以重点扶持本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小陈提议道,“比如红枣、核桃这些特色产业,如果能形成产业链,不仅能带动就业,还能增加税收。”
朱远航点点头:“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我们不能只盯着农产品加工,还要考虑如何吸引外来投资,培育新兴产业。”
第二天一早,朱远航便召集发改、工信、招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
“当前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他在会上开门见山地说,“要围绕本地资源优势,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政策,同时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地补充道:“我们要打造一个‘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生态,真正把服务做到企业心坎上。”
会后,县委迅速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
与此同时,朱远航亲自带队前往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在一次与某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座谈会上,朱远航详细介绍了皮山的区位优势、政策支持以及劳动力资源情况。
“我们不仅有充足的原材料供应,还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他诚恳地说道,“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支务实高效的政务服务团队,可以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代办服务。”
企业负责人听后频频点头,当场表示将尽快派人赴皮山实地考察,并计划在该县设立分厂。
这一消息传来,全县上下一片振奋。
然而,就在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环保风暴却让皮山陷入被动。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通报称,皮山县部分工业园区存在废气排放超标问题,要求限期整改。
“书记,这次环保督察组来势汹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环保局长王伟一脸凝重地汇报,“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仅会影响项目审批,还可能被追责问责。”
朱远航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召开紧急会议。
“环保问题不是小事,是底线红线。”他在会上严肃指出,“我们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确保所有问题彻底整改到位。”
他随即作出部署:一是立即组织专项检查组,对全县重点排污企业进行全面排查;二是责令存在问题的企业限期整改,逾期未完成的一律停产整顿;三是加强日常监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几天后,朱远航亲自带队深入工业园区,现场督导整改工作。
“你们这家企业的废气净化设备什么时候才能安装完毕?”他指着一台尚未启用的环保设施问道。
“预计下周就能调试完成。”企业负责人小心翼翼地回答。
“不行,必须提前!”朱远航语气严厉,“如果因为你们的原因导致整个园区被挂牌督办,后果你们承担得起吗?”
最终,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所有问题企业均按时完成整改,顺利通过自治区环保督察组的复查。
这场环保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也给朱远航敲响了警钟。
他意识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保护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于是,在随后召开的常委会上,朱远航提出一个新的构想:“我建议,我们可以在全县推行‘绿色发展指数’考核体系,把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干部政绩评价体系。”
这一提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同。
“我们要让每一位干部都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朱远航语重心长地说,“保护环境不是负担,而是责任,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几个月后,皮山县正式实施“绿色发展指数”考核办法,成为全地区首个将生态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的县级单位。
这一创新做法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不少兄弟市县纷纷前来学习取经。
而朱远航也深知,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
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心中装着人民,脚下就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