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无极! > 第5章阳神(第1页)

第5章阳神(第1页)

庄瑾、上官云嫦与宇文神通交易完成,返回摘星楼,上官云嫦去察看商队那边,他则进入静室,整理此行收获。

嗡!

圣灵珠以秘法催动,将地下城空间所得的那颗火灵珠吞噬。

‘如此已然吸收风、木、。。。

风起于毫末,却能卷动山河。那声“我觉得,不该这样”在时间的长河中微弱如尘,却像一颗火种落入干草堆,悄然燃起燎原之势。十年过去,顾怀瑾的名字虽未重回史册,但他的影子却藏在每一本被重写的课本里、每一场街头辩论中、每一个孩子抬头望向星空的眼神里。

岭南启蒙书院的石碑前,春雨淅沥。盲童已长大成人,成了书院最年轻的讲师。他不再需要姐姐领路,指尖滑过碑文,声音清朗地为新生诵读:“你可以不一样。”台下坐着一群来自边陲的孩子,他们中有牧羊人之子,有渔村孤女,也有曾被复序盟掳走又被救回的幸存者。他们的脸上还带着旧时代的伤痕,但眼神已不再畏惧。

就在这一天,一封密信穿越千山万水,抵达京都御史台。信封上无署名,只盖着一枚褪色的铜印??是当年巡理团初创时用过的“格物启明”徽记。林远拆信展读,眉头渐锁。信中所述并非阴谋,而是一段被刻意掩埋的历史:守序殿最初并非由权臣建立,而是源于百年前一场失败的改革。那时也曾有人高呼“民智当开”,可百姓久困于蒙昧,反将变革者视为妖言惑众之人。朝廷惧乱,遂以铁腕镇压,设“正言司”禁绝异论,后改名为守序殿,代代相传,竟成国中之国。

“原来我们不是第一个想点亮灯的人,”林远喃喃,“只是第一个没被扑灭的。”

他连夜进宫面圣。皇帝正在观文阁翻阅新编《国民通识》教材草案,听罢沉默良久,终问:“若此事属实,那我们的胜利,是否也只是历史轮回的一环?”

“或许是。”林远答,“但这一次,我们留下了记录。从前的改革者被抹去姓名,而今天我们有影像、有档案、有千万人亲笔写下的见证。只要这些还在,光就不会彻底熄灭。”

皇帝起身,踱至窗前。夜色深沉,远处学府区灯火连片,宛如星河倒悬。每年春分,青年议政会都会在此举办“思辨夜”,学子们彻夜讨论国策民生,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街巷。今夜正是那一日。

“听见了吗?”皇帝轻声道,“十年前,这种喧闹会被当作叛逆;如今,它成了国家的心跳。”

林远点头。他知道,这心跳仍不稳固。边境仍有暗流涌动,海外某些势力借“秩序复兴”之名推行思想封锁;国内亦有不少人怀念那种“安稳的沉默”。更令人忧心的是,随着格物术与机关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心智干预手段正在浮现??名为“梦引仪”的装置,可通过梦境植入观念,使人不知不觉间认同某种信念,甚至甘愿为之牺牲。

而这仪器的设计图残页,竟出现在顾怀瑾当年留下的校勘笔记夹层中。

“他早就预见了。”林远握紧那份复印件,“不是所有觉醒都始于清醒,有些是从梦里醒来的。”

翌日,朝廷下令暂停一切涉及意识干预的技术研究,并成立“伦理格物院”,由退休教师、工匠、农夫与学生共同组成评审团,决定哪些科技可为民所用。此举引发巨大争议,商贾集团怒斥“阻碍进步”,部分学者讥讽“愚民参政”。然而当第一批听证会召开时,一位老农站上讲台,操着浓重乡音说道:

“你们说这是科学,我说这是命。我孙子去年差点被‘安神枕’弄失忆,就因为夜里总做噩梦,嫌他吵。那枕头打着‘改善睡眠’旗号卖进村子,结果让人连爹妈都不认得。我要问一句:科技进步,是为了让人更好活着,还是为了让人更好管?”

全场寂静。最终投票结果,七比三否决“梦引仪”立项。

风波未平,南极科考站传来讯号。那道射向宇宙的文明之声,在发射十二年后,收到了一次极其微弱的回波。数据分析持续了三个月,结论令人震颤:信号并非自然现象,其编码结构与人类语言存在对应逻辑关系,且包含一段重复信息??翻译过来竟是三个字:“我们也。”

全球哗然。各国紧急召开星际文明应对会议,唯有中国代表团提出动议:“不论对方是谁,我们都应继续发送多元声音,而非统一口径。真正的对话,始于允许彼此不一样。”

动议通过。新一轮广播内容开始征集,最终入选的,是一段六岁孩童的录音。他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什么是自由?”他说:“自由就是,我说错了也没人打我,还能再试一次。”

与此同时,西南边陲的草原上,那位独臂老人正仰望夜空。牧童围坐身边,指着北斗七星问:“顾先生,你说星星会不会也在看我们?”

老人笑了笑,没有回答。他从怀中取出一枚旧铜牌,轻轻放在地上。月光照在上面,“你可以不一样”五个小字泛着幽光。他曾亲手销毁过无数异端书籍,也曾签署命令将质疑者投入寒渊谷底。如今他只剩一只手臂,一条腿也因冻伤截去半截,但他走得比任何时候都稳。

“孩子们,”他忽然开口,“你们知道最难的事是什么吗?不是反抗暴君,不是揭穿谎言,而是??在所有人都说‘就这样吧’的时候,你还愿意说‘我觉得,不该这样’。”

牧童似懂非懂,却齐声应和:“我觉得,不该这样!”

声音随风飘远,惊起一群夜鸟。

数日后,一名记者循迹而来,拍下照片刊登于《格物日报》头版。配文写道:“他在黑暗中活过,如今教孩子看见光。”这张照片迅速传遍全国,有人认出他是当年失踪的顾怀瑾,舆论顿时沸腾。有人呼吁追责其过往罪行,有人则主张授予“启蒙功臣”称号。

朝廷未作回应,只将那枚铜牌收入国家记忆馆,在展签上写下:“此物属于所有曾敢于不一样的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