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夜,他独自坐在院中,望着满天繁星,忽然感到胸口一阵温热。低头一看,那支星辉笛竟自行浮起,悬于掌心,表面流转着前所未见的彩光。紧接着,一段影像在他脑海中浮现:
陈知寒站在西伯利亚的冰雪之中,身影虚幻却坚定。他转过身,对着镜头微笑:“阿禾,谢谢你没有停下脚步。我还记得你说的那个问题??‘如果记忆可以重生,死亡是否还值得畏惧?’现在我可以回答你了:死亡依然可怕,但不再可怕的是,爱不会终结。”
画面消散。
星辉笛缓缓落下,恢复平静。
阿禾仰头望月,久久未语。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
这只是第一代“记忆传灯人”的开端。
十年后,全球已建立起三百余座“听音堂”??不供奉神佛,不宣讲教义,只摆放各式各样的原始乐器,墙上刻满来自世界各地的遗言、日记片段、短信截图、语音转录文字。人们走进去,不是为了祈祷,而是为了说话,为了倾听,为了把那些卡在喉咙里的字句,吹进一支简单的竹笛里。
而每年春分,所有听音堂都会在同一时刻响起相同的旋律??那是昆仑传来的讯号,由当年那十二个孩子共同编写的《回响之歌》。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人吹响这支曲子,就会有人莫名流泪,然后想起某个早已遗忘的名字。
又过了三十年。
阿禾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行走艰难,双手布满皱纹,再也握不住刻刀。但他仍坚持每天坐在院中,听学生们练习。那孩子始终陪伴在他身边,外貌未曾改变,只是眼神愈发深邃,仿佛容纳了千年的光阴。
某一春日午后,樱花纷飞。
阿禾靠在藤椅上,呼吸微弱。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到了。
那孩子握住他的手,轻声问:“怕吗?”
阿禾笑了笑:“我只是想知道……当我离去时,会不会有人听见我说的话。”
话音刚落,整个笛坊忽然安静下来。
接着,一支笛子响起。
然后是第二支,第三支……直到十二种音色交织成河,奏起了《回响之歌》的第一个乐章。门外,更多弟子闻声赶来,加入合奏。远处山巅,星辉笛被一名少女举起,迎着夕阳吹响。
阿禾闭上眼,感受着旋律流淌进血脉。
他仿佛看见自己年少时在昆仑采竹的身影,看见小禾在樱林中回头微笑,看见塔县祭坛上破雪而出的嫩芽,看见敦煌壁画中那位蒙古老人终于完成了最后一笔。
他还看见,在遥远的未来,一颗漂浮于星际的探测器突然接收到一段信号??不是语言,不是数学,而是一首笛曲。飞船AI将其解码后,屏幕上显示出一行字:
【检测到智慧文明特征:具备跨时空传递情感的能力。】
而在南太平洋的海面上,那面镜子静静地漂浮着。
镜中景象不断变换:一个婴儿第一次笑着抓住母亲的手指,一位老人在临终病床上听到孙女哼唱童年儿歌,一对恋人隔着战火重逢相拥,一群孩子围着篝火轮流讲述家族往事……
镜缘的新字迹缓缓浮现,取代了旧文:
**从此,无人真正沉默。**
风依旧吹着。
笛声,也依旧在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