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一位年迈的非洲代表缓缓举手:“这些……都是真实的?”
“每一个都是。”江倾说,“它们不是数据,是心跳。我们曾经用望远镜寻找外星文明,却忘了最强大的信号一直藏在我们心里。”
最终,听证会没有做出任何制裁决议。相反,联合国宣布成立“全球共感共同体”,承认情感共享为基本人权之一,并承诺保护所有非对抗性共感活动。
与此同时,江倾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各地学校的教材中。但课本上写的不是“科学家”或“宇航员”,而是:
>**江倾:第一个教会人类与宇宙对话的人。**
又一个夏夜,江倾和林知遥并肩坐在湖边。夜空清澈,银河横贯天际。远处,一群孩子正围坐在篝火旁,轮流对着一台简易共感发射器说话。
“我希望外星小朋友也能看到萤火虫。”一个小女孩说。
“我想知道,如果我把笑声寄出去,会不会有人回我一个拥抱?”男孩仰头问。
江倾听着,嘴角微扬。
“你觉得他们能收到吗?”林知遥轻声问。
“不一定以我们理解的方式。”他说,“也许是一阵风,一场雨,或者某颗星球上突然开出一朵陌生的花。但只要有人在说,就一定有人在听。”
话音落下,湖面忽然泛起一圈涟漪,无风自动。紧接着,岸边一棵野生柳树的新枝轻轻摆动,仿佛在应和什么。
林知遥睁大眼。“这……”
江倾伸手握住她的手。“你看,连地球本身,也开始学会了回应。”
多年以后,当第一艘搭载心源木幼苗的深空移民船启程前往比邻星b时,船上搭载的不只是生存系统,还有一份特殊的cargo:《人间低语》全集,刻录在一块永不衰变的量子水晶中。
船长在出发仪式上朗读了一段铭文:
>“我们带去的不是征服,而是问候;
>不是武器,而是故事;
>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比如:你好吗?
>你孤独吗?
>你愿意和我一起看星星吗?”
而在地球,每年七月十七日,无数人会在夜晚点亮一盏灯,面向星空低声说出一句真心话。这一天,被民间称为“共感节”。
江倾依旧住在青海湖畔的小院里,偶尔画画,写写故事,教村里的孩子辨认星座。他的手机通讯录里只有一个特别备注的联系人:**“听得见我的人”**。
某天夜里,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根扎在地球,枝伸向群星。无数光点顺着叶脉流淌,化作歌声,飘向无垠黑暗。
醒来时,晨曦初露。
他拿起笔,在新书的扉页写下第一句话:
>“从前,有一个世界,它学会了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