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 第0317章 捧与杀小万历的驭臣之道(第2页)

第0317章 捧与杀小万历的驭臣之道(第2页)

话虽如此,但他终究未能完全摆脱桎梏。宦官势力虽衰,文官集团却日益膨胀,彼此倾轧,奏章堆积如山。他曾试图重启《起居注》修纂,选派心腹学士前往各地搜集史料,却屡遭阻挠。有人匿名上书,称“前修撰沈念著述多含诽谤,宜付丙丁”,建议焚毁所有相关文献。

万历沉默良久,提笔朱批:“留档备查,不得销毁。”

并在末尾添了一句:

“孤不信天下皆盲。”

时光荏苒,岁月如刀。

万历四十八年,皇帝病逝,庙号神宗。泰昌帝继位不足一月亦崩。天启登基,魏忠贤渐掌司礼监,阉党复炽。朝中风气再度败坏,东厂重开诏狱,捕杀异己。一时之间,直言者被害,清流遭贬,仿佛历史倒流。

就在此黑暗时刻,一部名为《万历初政实录》的残卷悄然现世。献书者乃一名老吏,自称曾在内阁整理旧档,无意间发现十二册以药水书写的秘本,拼合之后竟是沈念亲笔所记,涵盖万历元年至六年间的朝政内幕,详尽程度远超官方《起居注》。

朝野震动。

新任首辅叶向高连夜阅毕,泪流满面:“此书若早出十年,何至于今日之祸!”遂联合数十大臣联名上奏,请为沈念平反昭雪。天启初年,朝廷正式追赠沈念为礼部尚书,谥“文烈”,准入国史馆列传。

然真正掀起波澜的,是这本书的内容本身。

书中不仅揭露冯保、张溶等人罪行,更记录了无数微小却真实的细节:某日皇帝因思念生母李太后而哭泣,却被冯保斥责“妇人之仁”;某次廷议,张居正强令百官跪听训话长达两个时辰,多人昏厥;又有记载:“五月十四夜,予独坐书房,闻宫中丝竹之声不绝,而户部急报陕西饿殍遍野,无人批复。”这些文字如针扎心,刺破了所有粉饰太平的谎言。

民间争相传抄,市井坊间兴起“读实录”热潮。茶馆酒肆有人设台讲书,题曰《孤臣泣血录》,听众动辄上千。更有激进士子将其改编为戏文,在江南巡演,剧终时主角沈念立于天坛高呼:“历史不会记住你的龙袍,只会记住你的罪恶!”全场观众齐声回应,声震屋瓦。

魏忠贤震怒,下令禁毁此书,凡持有者斩。然越是严禁,流传越广。有人将内容刻于砖石埋入地下,有人绣在袈裟内衬,还有人将其拆分为诗词歌赋,混入通俗读物中悄然传播。甚至宫中太监也有偷偷阅读者,某日乾清宫扫地小宦偶得一页残笺,读罢掩面而泣,当晚投井自尽,遗书仅八字:“我知清浊,不愿同污。”

而在遥远的滇南山村,那位白发老翁已在一个月圆之夜悄然离世。村民清理其居所时,发现墙上铜镜已碎,碎片拼合后可见背面铭文:“照见真实,不负初心。”书案抽屉中留有一信,封缄完好,上书“呈未来执政者启”。

信中写道:

“吾辈生于乱世,非不知明哲保身之道。然见权贵窃国,百姓泣血,岂能袖手?修史非为颂圣,乃为问责;记事非为邀名,乃为存真。今我将去,然火种已播。纵使王朝更迭,碑碣湮灭,只要尚有一人肯读此书,肯问一句‘当时究竟如何’,则光明未熄。

不在庙堂,在民心;

不在笔砚,在血脉。

愿后来者,勿惧雷霆,勿媚权贵,勿忘饥寒交迫之黎庶。若天下皆默,我必独鸣。”

此信后来辗转流入宫中,落入崇祯帝之手。彼时明朝风雨飘摇,流寇四起,财政崩溃。崇祯读毕,久久伫立窗前,忽问身旁太监:“你说,朕可是第二个万历?”

无人敢答。

顺治二年,清军入关,接收明代档案。多尔衮览及《万历初政实录》,惊叹:“明之亡,非亡于闯贼,实亡于群蠹食髓而不觉也。”遂命汉臣据此修订《明史》,列为重要参考。

康熙年间,紫阳书院重修碑林,新增一碑,无名无姓,唯刻一行大字:

【若天下皆默,我必独鸣。】

每逢清明,总有学子携酒前来祭拜,不知祭的是谁,只觉心中有一股浩然之气升腾而起,催人昂首前行。

数百年后,民国初立,某图书馆管理员整理古籍时,在一本《金刚经》夹层中发现一片残页。边缘焦黑,字迹模糊,依稀可辨:

“五月十五,我登坛矣。

乌云不开,但我开口。

雷声未至,但我发声。

纵使身死,声犹在耳。”

落款日期:万历五年。

管理员怔立良久,轻轻将残页放入特制匣中,标签上写下四个字:

**国家记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