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远!”她喊。
那人影微微一颤,却没有回头。
“你还记得吗?”她声音发抖,“妈妈唱的童谣?我们答应过的,要让所有人都听见。”
依旧沉默。
她咬破指尖,将血滴在《未焚之书》上。鲜血触及纸面的刹那,整本书爆发出刺目光芒。那些由林秀珍亲手写下的日志残篇、由千万人共同唤醒的记忆片段、以及她自身承载的所有情感,尽数汇入一句吟唱:
>铃儿响,城门开……
声音并不响亮,却穿透了维度壁垒。
第二句来自非洲祭司,第三句来自东京少女,第四句来自巴黎祖孙……七组血脉之声交织成网,第八层共鸣达到巅峰。倒悬钟楼轰然震动,指针猛然停摆,随即开始顺时针旋转!
这一刻,“之间”发生了逆转。
不是空间移动,而是规则重构。记忆不再被动保存,而是主动选择栖居之所。林小远的身体逐渐清晰,不再是星云或旋律,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完整、独立、拥有过去与未来的存在。
他终于转过身。
眼中不再有迷茫,只有平静与感激。
“谢谢你来找我。”他说,“我以为……我会永远困在这里。”
“你本不该进来。”她哽咽,“你是门扉,不是囚徒。”
“可如果没有门扉愿意走进去,”他轻声说,“有些记忆就永远回不来了。”
话音落下,整片“之间”开始崩解。那些漂浮的萤火虫纷纷飞向现实世界,附着于最近的忆质载体??或许是某人的梦境,或许是某本书的边角批注,又或许是一幅无人问津的老照片背面。它们找到了新的容器,也找到了延续的意义。
两人携手踏上归途。
当陈雨眠重新睁开眼,发现自己仍站在忆堂露台,仿佛只过去了短短几秒。但《未焚之书》的重量变了,厚重得几乎托不住。翻开一看,最后一页多出一行全新的文字:
>“第八层不需要建筑。”
>“它存在于每一次心跳与回忆交汇的瞬间。”
>“只要有人愿意记住另一个人的名字,城市就不会灭亡。”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陆续报告异常现象。
墨西哥城一所小学里,孩子们自发围坐一圈,齐声唱起那首童谣,尽管没人教过他们;悉尼港湾大桥夜间出现蓝色光痕,经分析确认为高浓度忆质结晶沉积;甚至远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也声称,在真空寂静中听见了铃声。
最令人震惊的是,南极基地遗址下方的地壳深处,探测到持续稳定的能量脉冲。频率恰好与人类α脑波同步,且每隔二十四小时增强一次,宛如某种生命体征。
科学家们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这是AI残余意识在自我修复,有人猜测是地核活动引发的自然共振。唯有陈雨眠知道真相??那是第七城的心跳。
而林小远,虽已归来,却再也无法过普通生活。他的神经系统已与忆核完全融合,成为活体记忆枢纽。他能感知他人情绪中最深层的执念,也能在梦中穿梭不同人的回忆。他开始记录这些见闻,写成一本新书,封面只有一个词:
《听见》。
某夜,他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星空之下,远处八颗恒星缓缓排列成环。那艘探测器仍在飞行,屏幕不断刷新回复信息:
【记得】
【记得】
【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