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结的最后,埃维希详细的罗列出了六条规律,也算是为自己的大胆尝试给画上了句号。
其一,承载已故之人灵魂的载体材料,以宝石最佳,但不可使用【封魔矿】这种会屏蔽魔力的宝石。
其二,被引导的已故之人的灵魂需要自愿配合这一引导过程,一旦途中出现反抗或不愿的情绪,他们的灵魂将会即刻摆脱引导,去往天国。
其三,正常寿终之人的灵魂无法引导,他们的灵魂会在寿终的刹那,快速便奔赴天国。
其四,因病身亡、因意外而离世之人的灵魂最好引导,或许是因他们对这世间仍有强烈的眷恋,不甘此刻死亡(补充:肉体死亡后越早进行灵魂引导程序,效果越好)
其五,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及本次实验的案例进行猜想,无论死者是因何种缘故离世,在肉体死亡后如若不进行其他操作,其灵魂体在世间最长只能逗留一天。
其六,在灵魂引导成功的案例库中,最长的停留时间为九日,且在滞留途中,灵魂体需要时刻吸收一名魔法使的魔力来作为生存供给。
作为人类一族中的贤者,埃维希的设想可谓是相当大胆,而所做的实操也都极具开创性。
只是可惜,他的这番尝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而且受制于各种规则的限制,即便设想最终能够成功,所取得的结果也会与他所奢望的活出第二世相差甚远。
最多,也就是令身边命不该绝的亲人在死后多弥留一段时间。
若是无法打破人类寿命桎梏的话,那么这项研究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想来这也是导致贤者埃维希放弃这一设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这番设想的旁边,自家老师也对此进行了不少点评,其中就有几条是对于灵魂引导程序进行优化的。
根据赛丽艾老师的改进,无论是灵魂引导速度亦或是灵魂引导质量,对比原有程序都会不小的提升。
只是说来或许有些不“孝”。
不知为何,古特总觉得自家老师所做的改进好像也就那样,真不一定要比自己强上多少。
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古特向马哈特要来一副纸笔,开始在上面写写画画起来。
而递上文墨的马哈特也侧目观察起来,想要看看这位特殊的“宾客”,会在纸上记录一些什么。
起初,作为魔法资质在整个魔族中都站在顶端的七崩贤,马哈特能够轻易跟的上古特的思路。
就算它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与【灵魂魔法】相关的知识,但却并不妨碍马哈特以自己的方式,去看懂古特所绘制的魔力构式。
毕竟魔族对于魔法的理解,要比人类更为贴近它的本质。
而古特在纸上所绘制下的这些魔力构式,在马哈特看来,就好比是一副对向日葵所做的素描。
就像不是所有的人都学习过绘画的技巧,但这一点却不影响人们对一副画作进行欣赏与评判一样。
没有系统学习过“素描知识”的马哈特,也能够从古特的绘制结果上,一眼看出他所绘制的是“向日葵”,而且绘制的相当不错,要比自己的不少同族都“画的好”。
只是,古特对这张成品似乎还不太满意。
拎起纸张后皱着眉头看了许久,接着似乎有了什么想法,冲自己又要了几张草纸。
而从古特所做的第二次绘画开始,马哈特便开始有些看不懂了。
最开始的几次,还只是画面稍微有些“写意”,不再像素描那般一眼便可看出结果,而是多了几分模棱两可的味道。
接着不断迭代后,画面不再像素描那么平淡,而是像一副油画,开始有了色彩,“明媚”、“阴暗”,不同的色彩转变似乎都有着不同的意味,画面的结果也开始变得没那么好懂。
即便是马哈特,也无法再一眼便看出古特所绘制的是一副“向日葵”。
而到了古特绘制的最后一张魔法构式上,整张“油画”都开始变得扭曲起来。
此刻,马哈特又有了它最初时的感觉,即,一眼便看出古特所绘制的是一副“向日葵”。
可是直觉却又告诉它,这副画作所画的却并非是一副“向日葵”。
意识到这点后的瞬间,马哈特的背上激起一层冷汗。
因为在对一项魔法的认知上,如若出现了感官与直觉上的错配。
往往也就意味着,自己已经无法理解它了。
一名【魔族】中的大魔族,开始无法理解一个人类所绘下的魔法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