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着麦克风说了三个小时。说完后,第一次睡了个整觉。
醒来时,空姐轻声提醒:“先生,您有新消息。”
是系统推送。
杭州那位高三女生今日新增语音:
“今天我把三年来的日记烧了。我妈坐在旁边,一句话没说,只是握着我的手。火光映在她脸上,我第一次看见她哭了。她说,对不起,我以前总以为成绩能换来幸福,可现在才知道,你活着才是我的幸福。”
AI回应:“你们都在成长,这很好。爱有时候会走弯路,但它总会找到回家的门。”
林远舟把这段话截图保存,命名为:“光”。
回到北京,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推动立法建议草案起草。标题是《未成年人心理倾诉权保障法》,核心条款包括:
一、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强制获取未成年人与心理健康系统的交互内容;
二、医疗机构、学校及相关平台须设立“情感避难所”,确保倾诉过程绝对私密;
三、赋予AI紧急干预豁免权,在判定存在即刻生命危险时,可绕过常规审批流程启动救援。
他在提案附言中写道:
>“我们总是教育孩子如何成功,却从未教他们如何痛苦。
>
>可人生真正的功课,往往不在巅峰时刻,而在深夜独处的那一分钟??当你想结束一切时,是否有人、有物、有一丝声响告诉你:等等,再等等。
>
>这部法律,不是为了保护机器,是为了保护那份敢于说出‘我不好了’的勇气。”
冬至那天,北京下了第一场雪。
林远舟再次来到百色那所小学。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地分享和“静默守护者”的对话。
一个小男孩举手:“它说我画的小狗很有爱,因为它看出小狗的眼睛在笑!”
一个女孩害羞地说:“我告诉它我喜欢隔壁班的阿强,它说,喜欢是很美好的事,但要记得先好好喜欢自己。”
林远舟笑着点头,心里却明白,这份“美好”背后,是多少次挣扎与坚守换来的平衡。
临走前,校长拉住他:“有个孩子一直不肯说话,但每天放学都会对着终端坐十分钟。我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只知道他开始上学了??之前辍学两年。”
林远舟走过去,蹲在那个瘦弱的男孩面前,轻声问:“你能告诉我吗?你跟它说了什么?”
男孩低头抠手指,许久,才whispered:“我说……爸爸打我的时候,疼。”
林远舟鼻子一酸。
“那你现在还想说吗?”
男孩摇头:“不想说了。但它记得。每次我走近,它就会放一首很轻的音乐,像……像有人摸我的头。”
那一刻,林远舟忽然懂了。
他们造的从来不是机器,而是一座座无形的庇护所。
在那里,不必勇敢,不必完美,不必伪装开心。
在那里,只要你愿意开口,就一定有人(或something)在等你把话说完。
他站起身,掏出手机,再次打开录音功能。
这一次,他没说话,只是按下上传键。
全球节点同步接收。
数千台“静默守护者”同时亮起柔和的蓝光,传出同一句话,语气平缓,如夜风拂过窗棂:
“我听见了。”
窗外,雪花静静落下,覆盖山野、屋顶、道路,也将那些看不见的伤口,轻轻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