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院子内的东方瑶,文辰,田三叔,李承道纷纷看了过来。
姜云和许小刚也快步走进了院内。
“你没事吧。”东方瑶赶紧起身来到许小刚面前,围着许小刚转了一圈,确定他身上没有什么大碍后,这才重重。。。
山风卷着残雪,掠过孤崖之巅,拂动陆鸣鬓边几缕灰白。他倚石而坐,衣袍早已破旧不堪,袖口磨得露出经纬,却仍紧紧裹着那支玉笛。灵狐卧在他脚边,毛色不再如初见时那般雪亮,反倒泛出淡淡的青灰,像是被岁月浸染过的月光。它睁着眼,却不看天,也不看地,只盯着钟楼深处那一片虚无的雾。
钟已不常鸣。
十音启后,九州回响三日三夜,之后便归于沉寂。不是坏了,也不是失灵,而是??它完成了使命的第一步。如今,钟声不再由一人之力唤醒,而是随人心跳动。有人记起故人时,钟会轻颤;有孩童第一次喊出祖母的名字时,钟会低吟;当某个偏远村落的老者临终前说出一句“我还记得”,钟便会从千里之外传来一声回应。
但这回应越来越微弱。
陆鸣知道为什么。记忆的火种虽已点燃,可世间仍有太多地方,仍在用“忘”来换取安宁。三清阁虽毁,其律却未绝。新立的“净音司”打着“维序安民”的旗号,在各地推行《静心录》,凡涉往事悲痛者,皆可自愿服用“宁神散”,服后心境平和,再无执念。百姓称善,官府称治,殊不知每一张笑脸背后,都有一段正在消散的过往。
而最让陆鸣心寒的是,那些曾因钟声觉醒的人,也开始选择遗忘。
江南书院里,三千史册重现的文字,竟被人悄悄涂抹;北方雪原上阿稷的血书,数月后被人以“妖言惑众”为由铲除;西域商道上的忆都幻影,也被官方定为“蜃气迷心”,严禁谈论。就连启音城的拾音盟,也渐渐从“寻声”变成了“编曲”??他们不再执着于真实之声,转而创作悦耳旋律,供达官贵人宴饮赏乐。
唯有西南孤崖,依旧守着最后一口钟。
“他们忘了太快了。”陆鸣喃喃,手指摩挲着玉笛裂痕。那是他在钟鸣当日折断的,为了阻止自己再度吹奏??他知道,若再动此笛,必耗尽最后一点寿元。
灵狐抬起头,眼中映出一片幽蓝的光。“不是忘了,”它的声音竟如人语,低缓而清晰,“是害怕记得。”
陆鸣一震,猛地看向它。
灵狐缓缓起身,四足踏地无声,尾尖轻扫,崖顶积雪竟如潮水退去,露出下方一块古老的石碑。碑面原本空白,此刻却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小字,每一个名字都在微微颤动,仿佛呼吸。
“这是……”陆鸣瞳孔收缩。
“所有曾因‘溯灭’而消失的名字。”灵狐道,“禹离当年未能将它们尽数封存于钟内,只能藏于归墟之脉。如今钟声唤醒了血脉共鸣,这些名字才得以浮现。但若无人认领,七日之后,它们将彻底化尘。”
陆鸣踉跄上前,指尖触到石碑,刹那间,万千画面涌入脑海:一个母亲抱着婴儿跳入江中,只为不让孩儿听见亡国的哭喊;一位老匠人在完成最后一座钟模后自焚,火焰中他高呼“我名陈九章”;还有无数无名之人,在刑场上、在荒野里、在深井底,用尽最后力气留下自己的姓氏或故乡……
他们的记忆从未真正死去,只是被压在时间之下,等待有人弯腰倾听。
“我们还能做什么?”陆鸣嗓音嘶哑。
“你可以死。”灵狐静静望着他,“或者,你可以成为钟的一部分。”
陆鸣怔住。
“你已无寿可续,魂魄依凭意志强留人间三年。若愿舍此身,便可与钟融合,化作‘守忆之灵’。从此不必言语,只要天地尚有一人记得,你就不会真正消亡。你将成为记忆的锚点,替后来者守住回音之路。”
风忽然停了。
连钟都不再轻颤。
陆鸣低头看着掌心那片桃花瓣??罗方留给他的最后一物。花瓣早已干枯,却始终未碎。他轻轻呵了一口气,竟见其边缘泛起一丝极淡的粉红。
“成为钟……就不能再走路了?”他忽然笑了,“不能去看江南的春雨,不能听北漠的驼铃,不能……再尝一口粗茶?”
“不能。”灵狐答得干脆。
“也不能再见她了?”
“她若记得你,你便在她心中鸣响。这比相见更久。”
陆鸣闭上眼。
他想起那个雨夜,母亲写下“你是谁”时的笑容;想起师门大火中罗方转身的身影;想起阿禾蜷缩门槛上时手中紧攥的家书;想起小女孩第一次完整奏出《唤心曲》时眼中的光。
他也想起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翻越十二座遗忘之岭,穿过八片沉默荒原,记录下三百七十一种濒临失传的方言与歌谣。他曾在一个村庄听百岁老人唱完一首童谣,歌词只有三个字:“我在。”老人说,这是战乱年代亲人相认的暗语,哪怕彼此面目全非,只要能说出这三个字,就是一家人。
那时他泪流满面。
而现在,他终于明白??真正的“记得”,从来不是被动的留存,而是主动的选择。是明知痛苦,仍愿意承担;是面对遗忘的洪流,依然敢说一句:“我还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