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讲了一个少年如何踏上旅程,如何找回失落的记忆,如何让死去的人重新被提起名字。故事很长,讲到深夜,萤火虫围绕篝火飞舞,宛如星辰坠落人间。
末了,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那个少年……后来怎么样了?”
“他还在走。”无名说,“因为他知道,只要还有一个人忘记,他就不能停下。”
次日清晨,部落中最年长的歌师找到他,颤抖着递出一本用树皮编成的册子:“这是我记下的最后三章《古歌经》。请你带走它,也许外面有人能把它补全。”
无名双手接过,深深鞠躬。
他又走了三年。
足迹遍及沙漠绿洲、海岛渔村、雪域寺庙。每到一处,他不做宣讲,只问一个问题:“你最舍不得忘的人是谁?”
有人说是母亲,临终前还在煮汤;
有人说是兄弟,替他挡了一箭;
有人说是师父,教他识字三天,便死于乱军之中。
每当有人开口讲述,他便赠一枚金蝉壳,说:“埋了吧,明年春天,会有声音从土里长出来。”
十年轮回,金蝉壳遍布九州。
而更奇妙的是,某些地方的土壤中,真的开始生长出一种奇异植物??形如蝉蜕,通体晶莹,夜晚会发出微光,并释放出淡淡的声波,像是有人在低语。学者称之为“忆藤”,百姓则唤作“说话草”。
传说,若在清明之夜携亲眷围坐其旁,便能听见祖先的声音。
又五年,朝廷设立“忆政司”,专责整理各地复苏的记忆文献。首任主官竟是当年那位抄录《九州志》的少年史官,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臣。他在奏折中写道:
>“治国之道,不在掩盖过往,而在直面真实。
>昔日以为安定靠遗忘,今方知长治需铭记。
>愿陛下容万民言痛,许百家争鸣,使历史不沦为权力之奴。”
皇帝阅毕,沉默良久,终批八字:“允行,永为定制。”
与此同时,极北冰原的冰封神殿再度开启。此次进入者是一名失语多年的女子,她在冰壁前站定,忽然开口说话??说的是早已灭绝的北狄古语。考古学家录下内容,翻译后震惊世人:那是三千年前一场和平盟约的全文,缔结双方正是中原与北境诸族。
“原来我们早就学会握手言和。”领队学者落泪,“只是后来的人,选择了忘记。”
消息传开,边境戍卒自发拆除界碑,在原地种下双生树,名为“同根”。
这一夜,无名正独坐江畔,听渔夫哼一首古老船歌。歌声断续,却勾起他心底某段陌生记忆??一艘巨舰劈波斩浪,舰首站着一位戴羽冠的将军,手持玉圭,宣布开放四海通商。那是大禹王朝鼎盛之时,海上丝绸之路初启的荣光。
他忽然明白,记忆不仅关乎伤痛,也藏着辉煌。
于是第二日,他写下一封书信,托商旅送往东海群岛:
>“若你们还记得那位远航归来的先祖,请在今年秋祭时,点亮一盏红灯笼。
>我会在岸边看见。”
秋天到来时,海岸线上果然亮起绵延百里的灯火,如同星河落地。
他站在礁石上,望着那片光海,久久不语。
多年以后,一位小女孩在课堂上举手提问:“老师,什么叫‘承忆者’?”
老师答:“是那种即使所有人都选择忘记,也坚持要把故事讲下去的人。”
女孩想了想,认真地说:“我家后院有棵槐树,每年夏天都会传来说话声。奶奶说,那是爷爷的声音。可爷爷早就去世了……是不是因为我们也成了承忆者?”
全班寂静。
窗外蝉鸣骤起,金蝉壳在阳光下闪烁如星。
老师轻抚她的头:“也许吧。
因为记忆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而是所有人一起完成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