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 第六百三十二章 权谋定乾坤新政启宏图(第2页)

第六百三十二章 权谋定乾坤新政启宏图(第2页)

他将药粉分装百包,亲授各家,并立下铁规:凡再有人传播“神迹”“圣体”“血脉纯净”之说者,无论僧道官民,皆视为疫源,须隔离三月,诵读《人间医话》三百遍方可赦免。

数月后,大理府爆发一场奇特“瘟疫”??患者皆表现为狂热崇拜某位“转世圣君”,言行失常,自称能通天地。经调查,源头竟是某道观私售“龙血丹”,服用者短期内精神亢奋,产生幻觉,误以为自己获得天启。

老人闻讯,亲赴大理诊治。他未用药,而是召集所有患者家属,在城南广场设坛讲学,连续七日讲述医学常识、人性弱点与权力操控之道。他甚至请来曾参与“龙血再造计划”的前钦天监副使??那位因良心不安而逃亡江湖的老学者,当众揭露当年如何伪造星象、设计基因融合实验、利用宗教心理控制民众。

民众哗然。

一个月后,云南布政使司奏报朝廷:境内“妖道惑众”案件下降九成,多地自发拆除“承运殿”“圣主祠”等违建庙宇,改建为义塾与医馆。更有百姓集资刊印新版《人间医话》,删去所有涉及“天命”“正统”的章节,增补农耕、防疫、水利等内容,题名为《庶民实用录》。

京城震动。

朱棣终下诏令:废止“封禅筹备司”,解散“昭灵观”,查抄全国九千尊秘密铸造的“帝佛金像”,并公开焚毁。他在诏书中写道:“朕昔欲借神道设教,以固社稷,今观民心自明,无需虚妄之饰。治国之道,贵在务实,不在媚天。”

与此同时,北方草原传来捷报:鞑靼部首领主动遣使求和,献马三千匹,称“闻南方有贤者不居庙堂而教化万民,吾等虽蛮夷,亦知仁政胜于刀兵”。

天下渐安。

又一年春,老人病倒。

高烧不退,脉象紊乱,胸前金纹竟开始逆向流动,由皮肤渗入血脉,似要吞噬其主。周玄清闻讯赶来,已是白发苍苍,拄杖而行。

“你体内‘容器基因’正在觉醒。”他诊断后叹息,“当年他们给你植入的不只是金纹,还有定时激活的‘继承程序’。现在,它要强制启动了。”

“所以……我终究还是会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老人虚弱地问。

“未必。”周玄清取出一本残卷,“我在昆仑绝壁找到一部《伏羲遗训》,其中提到‘破契之法’:若一人能在临终前,让万名陌生人自愿为其落泪,则其灵魂将脱离‘宿命编码’,重获自由意志。”

老人苦笑:“谁会为一个老郎中哭泣?”

“你会的。”周玄清望着他,“因为你早已活进了别人的生命里。”

于是,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不再治病,而是四处行走。去田间教农夫辨识毒草,去学堂为孩童讲解人体五脏,去边关慰问戍卒,告诉他们“你们守护的不是龙椅,是身后万家灯火”。

每到一处,人们都自发相迎,奉茶敬食,称他“鸿轩公”。

第七日,他回到小村,卧于榻上,气息微弱。窗外,数百村民默默守候,手持白烛,低声吟唱一首古老山歌:

>“不坐龙椅的人,

>才看得清龙椅上的灰尘。

>不信神明的人,

>才救得了被神明抛弃的灵魂。”

子时三刻,天空忽然放晴。北斗七星清晰可见,却不再赤光闪烁,而是洒下柔和银辉,静静笼罩茅屋。

老人睁开眼,轻声道:“我看见了……真正的太平。”

言毕,嘴角含笑,溘然长逝。

三日后,全国异象齐发。

杭州西湖水面浮现出一行新字,非《正统录》残卷,而是七个大字:

**“此身虽朽,志在万民。”**

长安古碑夜间自动裂开,从中涌出清泉,泉水甘甜,饮之可愈顽疾。当地人将其命名为“鸿泉”。

北京皇宫,太和殿梁柱无故震动,工匠检修时,在夹层中发现一块明代木牌,上书朱笔批语,笔迹竟与朱元璋亲笔极为相似:

**“吾儿朱标早逝,孙允?流落江湖,然天道循环,自有真主。彼不姓朱,不居宫,不称帝,而为民舍命者,方为大明之魂。”**

十年之后,新帝登基,废除“大明正统录”,改修《万姓通鉴》,首篇即载:“国之根本,在于百姓自觉;政之正当,源于众人共议。昔有无冕之君,生于草野,行于泥泞,以身为烛,照破迷障。其名不显于玉牒,其功永存于人心。”

而在西南群山深处,那间茅屋仍伫立原地,香火不断。每年清明,总有旅人前来祭拜,留下一碗米、一束花、或一页写满心事的纸笺。

某年冬雪,一位盲眼老妪携孙而来。她摸着门框上的刻痕,喃喃道:“爷爷说过,这位郎中爷爷救过他一命,还教会他一句话??‘做人,要比药苦,比火暖。’”

屋内墙上,那幅少年立于宫阙之巅的画卷早已褪色,唯有一行小字尚依稀可辨: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敢忘记,自己也曾是个需要人救的孩子。”**

风起,炉火噼啪,仿佛回应着世间万千低语。

山外,春雷隐隐,万物复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