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世子稳重点 > 第一千零一章 珍馐贺捷(第2页)

第一千零一章 珍馐贺捷(第2页)

那位曾推动“宫婢识字计划”的女官,因身份暴露被捕入狱。诏书称其“蛊惑内廷,妄议朝政”,拟处极刑。消息传出,三千宫婢集体绝食抗议,声称“若杀一人,九百九十九人愿同死”。

皇后震怒,召集群臣质问:“尔等治国,竟不知宫中已有如此暗流?”

宰相惶恐,辩称“此乃妖言惑众,必有外贼煽动”。

皇帝沉吟良久,忽问:“所谓‘妖言’,可是那句‘女人也能明辨是非’?”

满殿寂然。

当夜,皇帝亲赴牢狱,见女官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他对她说:“朕给你三个时辰,写出你所信之理。若能说服朕,赦你无罪。”

女官提笔疾书,直至东方既白。呈上的并非奏章,而是一本薄册,题为《女诫新解》。她逐条批驳旧礼教,引用历代才女事迹,论证“女子非不如男,实为不得其位”。末尾写道:“非我欲违祖制,实因天下苦难,半数人口沉寂不语,何谈共治?”

皇帝读罢,久久不语。三日后,下旨赦免女官,并宣布设立“内学堂”,允许宫婢读书习字,每年考核,优异者可任文书、典籍、医侍等职。

此举震动士林。保守派痛斥“牝鸡司晨,国之不祥”,但新兴士人却纷纷响应。一位翰林院编修甚至公开上疏:“观今之世,非变法不足以救弊,非启民智不足以图强。岂可因性别而蔽人才?”

更令人意外的是,数位宗室贵妇联名请奏,要求开设“女子书院”,教授经史、算学、律法。皇帝犹豫再三,终允其试行三年。

消息传至孤岛,中年男子已病卧在床,闻之含笑而逝。临终前,他留下最后一句话:“钟声不在塔上,而在人心深处。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就没有真正的寂静。”

葬礼之后,弟子们遵其遗志,将《鸣钟八约》刻石分送八方,同时销毁所有关于“守护者”的秘档。他们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延续某个组织,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钟声。

十年过去,执笔者的身影仍活跃在各地。她已不再年轻,但眼神愈加清澈。她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会留下两样东西:一是用炭笔写下的《民情录》,二是教会人们唱的一首新童谣。

某年秋,她来到一座被矿主垄断的小镇。百姓终年劳作,却食不果腹,孩子骨瘦如柴。她住进最破的茅屋,白天帮人挑水,晚上教孩子们写字。

一个七岁女孩怯生生地问:“姐姐,我们这么穷,是不是前世做了坏事?”

她摇头,握住小女孩的手:“不是你们错了,是这个世界不公平。但我们可以一起改。”

她召集矿工开会,引导他们回忆每日工时、所得报酬、伤亡人数。有人害怕:“说了也没用,官府不会管。”

她说:“那就写下来,交给下一个路过的人。只要不停止书写,总有一天会被听见。”

三个月后,一份详尽的《矿难纪实》出现在御史台门前,附带三百名矿工按手印的联名书。调查组进驻,查实矿主多年瞒报事故、克扣抚恤,最终将其下狱,责令退还赃款。

百姓欢呼雀跃,欲尊她为“青天姐姐”。

她却摆手:“我不是青天,我只是个抄录者。真正写下正义的,是你们每一个人。”

又过五年,朝廷正式推行“癸卯新政”,废除贱籍、开放言路、设立民议厅、实行义务教育。史书记载,此变革“起于微末,成于众志,无刀兵之祸,有再造之功”。

然而,在偏远山村的一间草屋里,一位老太太正将最后一页《鸣钟纪实录》封存入陶罐。她白发苍苍,面容慈和,正是当年的小女孩。

她轻轻抚摸铜铃,低语:“我没有改变世界,我只是让它听见了自己的声音。”

窗外,一群孩子正在练习新学的童谣:

“铃儿响,星儿亮,

谁持火种照八荒?

莫道蝼蚁无脊梁,

百人同心即城墙。

从前沉默如寒江,

今日开口即洪浪。

轮到你了,别彷徨,

下一响,由你来晃。”

风起,纸灯笼摇曳,光影映在墙上,宛如无数双手正缓缓举起。

而在千里之外的皇宫深处,一名小宫女偷偷翻开一本破旧的启蒙读本,眼角泛泪。她在扉页写下一句话:

“我不是英雄。

我只是,听见了钟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