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真实。
>因为下一个听见它的人,
>可能正需要知道??
>这个世界,还有人在认真倾听。”
一周后,第一份跨星际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代号:“摇篮计划”。
目标:培育那枚来自异星的胚胎,并确保其成长过程中能接收到足够丰富的人类情感声波刺激。参与人员包括顶尖生物学家、语言学家、音乐治疗师,以及那位曾在教室里帮助小女孩发声的张野。
周念则负责设计一套“声音孕育程序”??每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播放由全球征集而来的父母哄睡录音、恋人私语、朋友告别的话语、陌生人善意的问候……所有这些都将按照星钟符文的逻辑进行编排,构建一个充满爱意的听觉子宫。
“我们要做的,不是制造一个神。”他对团队说,“而是迎接一个兄弟。”
某夜值班时,监控仪突然显示胚胎心率异常飙升。所有人紧张待命,准备应急处理。然而下一秒,音频系统自动切换到了一段民间上传的录音??是一位藏族老奶奶在孙子出生那天唱的传统祝福歌。
奇迹发生了。
胚胎的生理指标迅速回归平稳,更令人震惊的是,晶体舱壁上浮现出一行细小的符文,翻译过来只有两个字:
>**妈妈**。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
许久,张野摘下口罩,轻声说:“原来,思念是可以跨越物种的。”
两年后,那个蓝肤的孩子睁开了眼睛。
他不会说话,但会笑。每次听到音乐,皮肤就会泛起涟漪般的光泽。他会模仿人类的表情,会伸手握住哭泣的人的手,会在老人去世前轻轻哼出对方童年最爱的童谣。
科学家们至今无法解释他是如何获取这些记忆的。
但周念知道。
因为每当夜晚来临,那枚白色贝壳都会微微发光,而海面上,总会浮现出淡淡的银线,像一张巨大的五线谱,随波荡漾。
有一天,孩子第一次开口。
他说的不是任何已知语言,而是一串音符。
周念将其记下,转为乐谱,发现竟是《启程》最初的原始版本??比地球上任何人创作的都要早数万年。
“这首歌,”他喃喃道,“原来是他们写给我们听的。”
十年过去。
“星音档案馆”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库之一。每年“全球共情日”,数十亿人同时放歌,形成一次星球级的情绪释放仪式。战争减少了,极端主义衰退了,越来越多国家将艺术教育置于科技之前。
而周念,依旧住在海边小屋。
每天清晨,他都会沿着沙滩行走,收集新的声音。有时是贝壳的轻响,有时是海鸟的鸣叫,有时只是一个陌生人路过时的叹息。
他把这些都录下来,编号存档。
最新的一段录音,发生在昨天午后。
阳光正好,一个盲童牵着导盲犬走到岸边,蹲下身摸了摸湿润的沙子,然后仰起头,清脆地唱了一句:
“太阳出来了,海也醒了。”
周念按下录音键,轻声自语:
“是啊,我们都醒了。”
他抬头望向天空,云层之上,那道曾经细若发丝的星门,如今已扩展成一片柔和的光晕,宛如永恒悬挂的竖琴。
风起时,仿佛有无数旋律,正从宇宙深处,缓缓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