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三百一十二章 回来的小公子(第2页)

第三百一十二章 回来的小公子(第2页)

次日清晨,咸阳城外晨雾弥漫。项羽随众人进入城内,安置于太学府南侧的一处宅院。此处原为齐地学者居所,后因主人病逝空置多年。宅院不大,却有庭院一方,种着几株老槐,墙角堆着残破的陶俑碎片,像是某次战火遗留之物。

午后,稂独自前往太学藏书阁,欲查阅近年政令汇编。途中经过讲堂,听见里面传出诵读之声:

“《楚风?九歌》曰:‘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此句何解?”

正是桓楚的声音。

稂驻足倾听。只见堂中坐满学子,有秦人,也有六国遗民之后。桓楚端坐讲席,手持竹简,神情庄重。

“此句非止言情,实乃寄志。”桓楚缓缓道,“‘公子’者,非指情人,乃指理想之君、复兴之望。楚人亡国已久,然心中仍有不甘,故借香草美人,抒报国之志。”

台下一片寂静。

忽有一年轻学子起身,拱手问道:“先生既言复兴,可是盼楚国复立?”

桓楚微微一笑:“老夫只讲诗义,不涉政事。然诸位可知,秦之所以强,不在兵戈,而在律法严明、吏治清明。若六国当年亦能如此,何至于灭?”

那学子默然坐下。

稂悄然离去,心中却翻腾不已。他知道,桓楚这话看似颂秦,实则埋下了种子??让楚人心中那份不甘,化作对制度的反思,而非单纯的仇恨。

傍晚时分,稂回到宅院,见项羽正在院中练剑。剑光如电,劈开暮色,每一式都带着千钧之力。谭露坐在廊下,静静看着,手中依旧捧着那卷新政文书。

“你今日在讲堂所说的话,我都听了。”稂走进院子,对随后赶来的桓楚说道。

“哦?”桓楚捋须微笑,“你觉得如何?”

“你在教他们怀念楚国,却又不让他们反秦。”稂低声道,“这是在种火苗,又不让它烧起来。”

桓楚笑而不语。

谭露忽然抬头:“火苗若永不点燃,久了也会熄灭。”

“那就让它保持将燃未燃的状态。”桓楚淡淡道,“人心中最可怕的,不是烈焰焚天,而是彻底的冰冷。只要还有些微温,就有希望。”

稂怔住。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竟是范增,拄杖而立,衣衫略显风尘。

“我来了。”范增喘息道,“刚从函谷关过来。路上听说项羽已被放行,果然如此。”

项羽收剑入鞘,上前拜见:“先生受苦了。”

范增摆手:“我不苦。倒是你,莽撞行事,险些害了桓楚。”

项羽低头不语。

范增环顾四周,忽而叹道:“这宅子……曾是春申君门客所居。当年他劝楚考烈王联赵抗秦,未成,反遭谗言赐死。如今我们也住进这屋子,真是命运弄人。”

众人默然。

夜深人静,稂独坐灯下,翻阅今日从藏书阁抄录的政令。其中一条引起他的注意:

“诏曰:凡天下郡县,每岁须选送聪慧童子十人至咸阳,入太学附塾,习秦法、秦文、秦礼,谓之‘质子学童’。”

稂瞳孔微缩。所谓“质子”,本是春秋战国时诸侯互信之制,将子弟送往他国为质。如今秦廷以此名目选拔各国聪慧少年集中教育,表面是培养人才,实则是切断其与故土情感联系,使其成长为效忠秦廷的新一代官吏。

他猛然合上竹简,心中警铃大作。

若如此,则楚地未来精英皆将被秦化。不出三代,楚音断绝,楚志湮灭。

他起身推门而出,见院中尚有一灯未熄??是谭露的房间。

推门进去,只见谭露正伏案书写,纸上密密麻麻全是楚地方言注音与古字释义。

“你在做什么?”稂问。

“记录。”谭露头也不抬,“我把小时候听过的楚地童谣、祭祀祷词、乡野传说全都记下来。将来若无人记得,至少还有这些文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