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剑宗外门 > 第369章 抢夺(第2页)

第369章 抢夺(第2页)

>喝了夜里梦阎王。

>宫里娘娘笑盈盈,

>百姓骨头熬成汤。”

短短四句,道尽阴谋。

李承恩没有亲自参与这些行动。他已经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奔走四方。但他每天都会收到密报,看完后烧毁,然后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句话:“火能烧纸,烧不了人心。”

这一日清晨,他照例巡视园区。

一名少女拦住了他。她约莫十五六岁,穿着粗布衣裙,手里捧着一只陶罐。

“李先生,”她声音很轻,却坚定,“这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

李承恩接过陶罐,打开封泥。里面是一卷焦黄的纸卷,边缘烧毁严重,但中间部分尚可辨认。他展开一看,瞳孔骤缩。

??竟是《贞元实录》原稿残页!

更令人震惊的是,上面赫然写着一段被删改的历史:

>“十九年腊月,帝疾重,太子监国。时有诏令:凡直言朝政者,皆以妖言惑众论罪。然庶人李慎(即李承恩之父)冒死上书,陈‘五蠹之祸’,恳请罢役休民。帝览之泣下,曰:‘朕误天下久矣。’遂拟赦令,欲召李慎入宫议事。然次日清晨,李慎暴毙宫门之外,验尸官报‘心疾猝发’。实则……”

后面文字残缺,只剩几个模糊字迹:“……宦官……药酒……灭口……”

李承恩的手微微发抖。

三十年了。他一直以为父亲是被推下宫墙而死,可真相竟是??**父亲差点成功了**。皇帝动容,准备召见,几乎就要翻转乾坤。而那一夜之后的所有掩盖,不过是为了抹去一个即将觉醒的君主良心。

他抬起头,问少女:“你祖父是谁?”

“他是当年宫中的扫雪人。”少女答,“那天早晨,他亲眼看见父亲大人倒在地上,手中还紧紧攥着那份奏折。他偷偷捡起一角烧剩的纸,藏了一辈子。临终前交给我,说:‘若有一天天下开言,你就把它交给李家的儿子。’”

李承恩久久无言。

他弯下腰,深深一礼。

少女受惊似的后退一步,随即红了眼眶。

当天午后,这段残稿被送入异文殿,置于特制琉璃匣中展出。旁边附有一块解说牌:

>【编号:Z-1901】

>出土于北方山村陶罐,经碳十四测定为贞元十九年末制品。

>内容涉及皇室秘辛,与官方《贞元实录》多处不符。

>编纂组声明:此稿真实性待进一步考证,欢迎各界提出佐证或反驳。

>但我们展出它,并非只为确认真假,而是为了提醒每一个人:

>**有些真相,哪怕只剩半页纸,也值得用一生去守护。**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翻找家中旧物。有人从祖母的嫁妆箱底找出一本破旧账簿,发现夹层里藏着一张名单??全是当年“疫病”死者的真实姓名与住址;有人在老屋梁上取下一只鸟巢,掏出几片写满小字的桑皮纸,竟是某个被灭门的言官家族最后的遗书;甚至有一位牧羊老人,牵着一头瘸腿老羊来到言城,说这羊活了四十多年,当年主人就是清言司抄录员,临死前把一份密档缝进了羊皮里……

记忆,正在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归来。

李承恩坐在无名堂的窗边,一页页审阅这些新发现的材料。阳光洒在他斑白的鬓角,也落在桌角那只小小的陶罐上。

苏婉儿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

“南方来的。”她说,“真言学院的学生们做了一件事。”

李承恩接过信,看完,嘴角慢慢扬起。

原来,那群年轻人不知从何处打听到,当年参与焚书的清言司官员中,有一人尚在人间,隐居于东海孤岛,化名教书先生。学生们并未揭发他,也未谴责他,而是轮流登岛,陪他聊天,听他讲过去的事,帮他整理晚年回忆录。

“他说,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根扎在焚书的灰烬里,却开出白色的花。”信中写道,“昨天,他主动交出了一份密档目录,记载了另外三处藏书地点。他还说……对不起。”

李承恩放下信,长叹一声。

“我们赢了。”他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