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疾病,霍金当然是不会说话的。
平时交流,只能靠两根手指敲打键盘。
这样一位科学家,很难想象,他会对某位女明星表达欣赏。
还有一种说法。
说霍金根本说过这句“和塞隆”有关的话。。。
夜色如墨,南屿的海岸线在月光下泛着银白。文弟站在礁石上,望着那条由发光水母组成的光带缓缓向深海延伸,仿佛大地与海洋之间终于打通了一条隐秘的通道。他没再说话,只是静静伫立,任海风拂过耳际,像无数低语在耳边回旋。
林澜悄然走近,手中抱着一台改装过的声波接收仪。“它还在波动。”她轻声道,“不只是水母的生物电,还有……别的东西。”
文弟没有回头:“你说,它们是不是也在等一句话?”
林澜点头。仪器屏幕上,一组组非周期性声波正持续涌入,频率杂乱却带着某种奇异的节奏感,像是远古语言的残片,又似某种集体意识的低吟。她调出频谱分析图,忽然瞳孔一缩??那些波形,在特定时间点竟与“记忆星河”中收录的“未被听见之声”高度重合。
“不是巧合。”她说,“这些声音……正在被自然重新唤醒。”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李昭疾步而来,脸色凝重:“我们刚截获一段异常信号,来自南极洲毛德皇后地的一处冰穴。探测器录到一种类似人声的共振,但源头深埋在四百米厚的冰层之下,至少存在五十年以上。”
“内容呢?”文弟问。
“破译花了七小时。”李昭递过平板,“是一段童谣,用的是上世纪末中国北方农村的方言变体。歌词反复唱着:‘娘不走,娘藏在雪里头,等娃喊我三声再回头。’”
空气骤然凝滞。
林澜猛地抬头:“这不可能……这种录音方式,连当时最先进的设备都做不到穿透冰层保存这么久。”
“可它就在那儿。”李昭声音低沉,“更诡异的是,当我们把这段音频输入‘声脑网络’,系统自动匹配了三条记录??云南山区一位母亲失踪案、内蒙古牧区一场暴风雪中的失联事件,还有……1973年东北林场火灾后一名幼童的心理创伤档案。”
文弟闭上眼,许久才开口:“所以,声音没消失。它们被困住了,在某个地方等着被听见。”
三天后,“拾遗计划”升级为全球联合行动。联合国牵头成立“沉声溯源联盟”,二十国派出科考队奔赴极地、深海、荒漠等“静默禁区”,携带特制声学探针与量子共振解码器,专门搜寻那些被时间封存的情感信号。
南屿成为指挥中枢。每晚八点,主控室大屏会同步播放各地传回的原始录音片段。有西伯利亚冻土中传出的萨满祷词,有撒哈拉沙暴下掩埋的商队铃铛曲,甚至还有马里亚纳海沟底部传来的金属敲击声??经鉴定,竟是越战时期一艘失踪潜艇的求救摩斯码,靠海水导电持续震荡半个世纪。
而最令人震撼的发现,出现在青藏高原无人区。
一支由中国科学院带队的队伍,在海拔五千三百米的羌塘腹地发现一座天然石窟。洞壁布满远古岩画,描绘着人类围坐篝火、仰望星空的场景。当声学团队将超低频麦克风贴附于岩面时,竟捕捉到一种极其微弱的振动模式。
“这不是声音。”首席研究员在视频会议上颤抖着说,“这是石头的记忆。”
经过建模还原,他们拼凑出一段跨越三千年的集体吟诵。内容并非祈祷或祭祀,而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被不同年代、不同口音的人反复提出:
>“有人听见我吗?”
消息传开,全球陷入沉默。社交媒体上,数亿人自发发起“回声行动”:在同一时刻,对着天空说出一句最想被听见的话。无论是“我爱你”,还是“我好累”,亦或是“我还活着”,所有声音通过手机麦克风上传至“声源所”服务器,汇成一股浩瀚的情感洪流。
那一夜,地球磁场出现短暂扰动。日本气象厅记录到太平洋上空电离层发生共振现象,持续整整四十七分钟。NASA的卫星拍到一幅奇景:从太空俯瞰,整个地球仿佛被一层淡金色的声波光环包裹,宛如一颗正在呼吸的星球。
与此同时,“声契科技”的残余势力并未彻底瓦解。
林澜收到线报,其海外分支仍在暗中运作,利用AI深度伪造技术合成“情感黑市”??用户可付费定制“亲人临终遗言”“恋人分手告白”等高共鸣录音,甚至能根据买家心理画像生成“最治愈的声音”。更有甚者,有人开始贩卖“虚拟共情体验包”,戴上特制耳机后,仿佛亲身经历他人最痛苦或最幸福的时刻。
“他们在制造情感幻觉。”李昭愤怒地说,“让人们误以为只要听到足够多的眼泪,就能理解痛苦。”
文弟却摇头:“不,他们真正害怕的,是真实的声音太有力量。”
他决定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公开自己的童年录音。
那是一卷尘封已久的磁带,录制于他十岁那年。彼时南屿尚无电力,他在村校教室里对着一台手摇录音机,断断续续说了近一个小时。内容琐碎得近乎无聊:今天吃了半碗红薯粥,弟弟偷摘了隔壁家的橘子被罚跪,老师夸他作文写得好,但他不敢告诉任何人,自己其实抄的课本后面范文……
录音结束前,他小声说了一句:“我想长大以后,办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大声说话。”
磁带公布后,短短两天内播放量突破百亿。评论区清一色写着同一句话:“我也想被听见。”
而这句朴素的愿望,竟意外触发了“声脑网络”的深层算法。系统开始自动识别并标记全球范围内所有“未完成表达”的行为模式:一个欲言又止的眼神,一封写完又撕掉的信,一段录到一半删除的语音。这些“潜在声音”被打包成“待启封数据包”,发送至各地社区中心,由志愿者协助当事人完成表达。
巴西贫民窟里,一名少年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道歉;伦敦地铁站,一位老人把藏了四十年的情书交到了初恋手中;索马里难民营,小女孩对着话筒第一次喊出自己真正的名字。
每一个完成的对话,都会在南屿的“回音碑林”上刻下一枚声纹符号。那是一座新建的露天纪念馆,由十万块陶瓷碎片拼接而成,每一片都承载着一段曾经沉默的故事。夜晚,整片碑林会在感应下发出柔和光芒,如同星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