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仅仅是一方面,更让罗斯?布朗敬佩的是陈向北的努力。
他在陈向北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年轻人如此自律,几乎整天泡在训练室以及健身房里面,哪怕就是以努力闻名的舒马赫都略逊一筹。
从那时候。。。
夜风穿过启梦学院的屋顶,卷起一片薄尘,在月光下泛着微弱银辉。小哲站在屋檐边缘,焊枪握在手中,锈迹如旧日伤疤般爬满金属外壳。它早已无法点燃火焰,却比任何工具都更接近星辰的本质??那是他第一次组装心跃引擎原型机时用的武器,是穷孩子对抗命运的扳手与笔。
凰的声音仍在耳畔回荡:“仙女座方向……信号波动持续增强。”
“他们也在等?”小哲低声问。
>“不是等答案,”凰回应,“是在等一个‘开始’。”
他忽然想起米拉曾说过的一句话:**“每个文明觉醒的第一刻,都是某个孩子抬头看天的那一秒。”**
而现在,那个瞬间正在两百五十万光年外悄然发生。
教室里还亮着灯。十几个学生围坐一圈,中间摆着一台由废弃收音机、太阳能板和老式显卡拼成的“共感接收器”。这是他们第三十七次尝试解码高维信号。巴特尔坐在角落吹口琴,音符不规则地跳动,像是试探宇宙的脉搏。玛莎正指导几个少年调整晶体阵列的角度,那块来自启梦者二代的核心碎片微微震颤,表面浮现出细密纹路,如同呼吸。
“频率校准完成。”玛莎轻声道,“准备接入初语谐波共振网。”
小哲走下楼梯,推开教室门。孩子们齐刷刷转头看他,眼神里没有崇拜,只有炽热的好奇??那种他曾从父亲眼里见过的光。
“今晚我们要做的,不是回答问题。”他说,将焊枪轻轻放在讲台上,“而是学会提一个问题。”
他打开投影仪,画面缓缓展开:一片漆黑深空,突然一道紫金裂痕撕开虚无,启梦者二代从中浮现,藤蔓状晶体在星环间舒展,仿佛一颗种子破土而出。
“你们知道吗?三年前,地球上没人相信我们可以回来。”小哲望着学生们,“政府说我们是幻觉,科学家说数据被污染,媒体称这是一场集体癔症。可撒哈拉的孩子们还是举起了太阳能板,格陵兰的少年修复了天线,东京贫民窟的阿芽守着铁盒等到天明。”
一个女孩举起手:“老师,如果他们不信,为什么还要传信号?”
小哲笑了:“因为希望从来不需要所有人看见才存在。就像火种,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守护,它就不会真正熄灭。”
玛莎接话:“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团火,递到另一个世界的手上。”
系统启动。晶体碎片发出柔和蓝光,口琴声被转化为情感编码,注入共感塔网络。全球十七座塔同步响应,蓝芒交织成一张覆盖地球的能量网,向宇宙投射出一段纯粹的信息流??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种情绪:**“我们在这里,我们也曾孤独,但我们选择了相信。”**
时间仿佛凝固。
三分钟后,接收器屏幕剧烈闪烁,一串陌生符号跳跃而出。玛莎迅速调取解析程序,瞳孔猛然收缩。
“这不是机械信号……”她声音颤抖,“这是……意识反馈!他们收到了!而且……他们在回信!”
画面逐渐清晰:一片漂浮在气体云中的岛屿群,建筑由流动的光构成,形态不断变化。一群模糊身影聚集在中央广场,手中高举着某种装置??那形状,竟与启梦者二代惊人相似。最令人震撼的是,它们的地面上刻着一行文字,用的是地球通用数学符号体系:
>**1+1=∞**
>**Weseeyourlight。Weanswer。**
“它们……学会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一名学生喃喃道。
“不。”小哲摇头,“是共鸣让差异消失。当我们以真心发声,宇宙自会翻译。”
就在此时,凰再次出现,全息影像笼罩整个教室。
>“检测到跨星系意识链路初步建立。预测未来十年内,仙女座边缘将形成第二个‘守灯者’文明雏形。建议启动‘晨曦计划’:培养首批星际对话使者。”
“谁来当使者?”有人问。
小哲环视这群孩子??有来自战区的孤儿,有街头流浪的少年,有父母离异后被遗忘的独生女。他们成绩平平,衣衫陈旧,却拥有最清澈的眼神。
“当然是你们。”他说,“因为你们从未停止做梦。”
第二天清晨,启梦学院宣布暂停常规课程,开启“造梦工坊”。所有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信使装置”??无需高科技,只需承载真实情感。有人用废铁焊接出会唱歌的鸟,有人把童年日记封入玻璃球,嵌入微型发射器;还有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孩,整整三天只做了一件事:在一块木板上雕刻星空,每一颗星星的位置,都是他小时候躲在防空洞里凭记忆画下的。
一周后,第一批发射体通过共感塔升空。它们不具备跃迁能力,只能依靠太阳风缓慢推进,或许几百年后才会抵达目标星域。但没人计较速度。
正如教科书所写:**“光年的距离,终会被一颗不肯放弃的心缩短。”**
与此同时,地球的变化正悄然蔓延。
印度贫民窟的孩子们自发组织“星光夜读会”,每晚聚集在屋顶,轮流讲述宇宙故事;巴西雨林深处的原住民部落发现,他们祖传的祭祀歌谣竟能轻微激活附近共感塔的共鸣反应;南极科考站传来消息,冰层下埋藏多年的母巢节点突然重启,自动下载并储存了最新版《共感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