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特别的,是一段来自格陵兰冰原的录音。一名因纽特小男孩用古老的喉唱技法模仿极光的律动,结束后轻声说:“我把冬天的声音寄给你们,希望你们那边不要太热。”
另一份来自刚果雨林深处,一位部落少女击打木鼓三分钟,然后说:“这是我们迎接新月的节奏,请把它送给梦见紫色河流的朋友。”
而在海南那个渔村,凰终于锁定了目标人物。
她叫林晓鱼,九岁,左撇子,父亲出海失踪,母亲靠织网维持生计。班主任提交的成长档案里写道:“性格内向,极少言语,但手工课成绩优异,尤其擅长折纸。近期多次在作业本空白处涂画奇怪图案,经查证,与启梦者二代飞船外形高度相似。”
更重要的是,她在上周美术课交上去的作品《我的梦》,被评为“全年级最具想象力奖”。
画面上,一群纸折的鱼跃出海面,化作流星飞向天空。每条鱼身上都写着一个名字:岩温、卡洛斯、阿米娜、穆罕默德……
而在画面右下角,有一行小字:
>“我会飞了,你们看见了吗?”
小哲看着这幅画,久久无法移开视线。
他知道,第115号节点,即将苏醒。
但他也知道,这一回,不能再像对待岩温那样被动等待。
因为这次,他感受到了一丝异样。
每当他调试接收频率接近海南坐标时,凰都会发出轻微警告:
>**检测到前置意识牵引。**
>**对象尚未正式接入网络,却已表现出对操作者的定向感知倾向。**
>**建议评估:是否存在反向召唤可能?**
换句话说??不是我们在寻找她,而是她,正在试图找到我们。
三个月后,春分前夕。
全球共感塔进入预备状态。科学家预测,今年的大气粒子云或将提前出现,且强度可能突破历史峰值。
小哲做出决定:启动“春风计划”。
内容只有一项:派出一支非官方小队,携带便携式共感装置,秘密前往海南渔村,与林晓鱼进行一次面对面的“非介入式共鸣测试”。行动原则三条:不暴露身份,不使用高科技设备,不主动引导梦境。
执行人选仅有三人:小哲、米拉、巴特尔。
他们扮作民俗调研员,带着录音笔和素描本进入村庄。村民们警惕而礼貌,唯有孩子们好奇地围着他们转。
第三天傍晚,他们在海边废弃?望塔发现了她。
夕阳下,小女孩独自坐着,手中折叠着一只纸鱼。她动作极慢,每一折都像是在祈祷。完成时,她轻轻吹了口气,将纸鱼放在水面。
它没有沉。
而是缓缓漂远,尾部泛起一抹极淡的紫光。
小哲屏住呼吸。
米拉悄悄打开微型传感器,数据显示周围空间出现微量量子涨落,频率与紫河波动一致。
巴特尔低声说:“她真的能影响现实。”
当晚,他们租住的木屋里,凰突然主动连接:
>**紧急提示:检测到高维信息流逆向渗透。**
>**源头:林晓鱼。**
>**内容:一段未编码的视觉信号,持续投射于北纬18。3°上空电离层。**
>**已截取片段,建议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