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杨思焕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就像安安和天佑她想起那夜,脸就红了,捧起碗来喝了个精光。
nbsp;nbsp;nbsp;nbsp;低着头说:“陛下命我督办甄选侧君一事。”
nbsp;nbsp;nbsp;nbsp;周世景温声念道:“选侧君?你可以吗?”
nbsp;nbsp;nbsp;nbsp;“明天我早点去衙门,同陶大人商量着来,不懂就问。”
nbsp;nbsp;nbsp;nbsp;周世景摇头:“我倒不是这个意思”
nbsp;nbsp;nbsp;nbsp;杨思焕想了想,那是什么意思?
nbsp;nbsp;nbsp;nbsp;第78章第七十八章这孩子就是我和杨大人的……
nbsp;nbsp;nbsp;nbsp;朱承启成婚七年有余,所立正君至今无所出。之所以等了七年,是因为皇长女的重要地位。古来有立嫡立长的传统,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皇位继承的纷争,避免姊妹阋墙。
nbsp;nbsp;nbsp;nbsp;本朝历过三代帝王,先是开国皇帝武帝,武帝是草根出身,嫡长女在战乱中不幸夭折,称帝之后,她选立唯一的嫡女,也就是后来在宫变中自焚的废太女为储。
nbsp;nbsp;nbsp;nbsp;到了永宣帝这代,人都说永宣帝朱震杀伐果断,雷厉风行,但她内心或许又是个重情的人,至少曾经是。
nbsp;nbsp;nbsp;nbsp;在永宣帝朱震还是岭王时,原配正君难产,一尸两命,她便坚持不再立正君,娶得再多也只是侧君,侧君们相继给她生下六女八儿。
nbsp;nbsp;nbsp;nbsp;她最后娶当今太帝君,也就是朱承启生父,完全是为了得到刘家、以及刘家背后的门阀士族的支持,朱承启出生前不久,朱震便将他的生父扶为王府的正君。
nbsp;nbsp;nbsp;nbsp;于是朱承启一出生便是王府唯一的嫡女,这就给刘家吃了定心丸。
nbsp;nbsp;nbsp;nbsp;刘家便义无反顾地跟着朱震,最后在刘家与先郕王的协同下,朱震成功夺嫡。
nbsp;nbsp;nbsp;nbsp;其实在朱震夺嫡之前,她的两位皇姐早就跃跃欲试,其中三皇女的拥趸者居多。就是因为当时的大皇女与二皇女早夭,三皇女便成了武帝的长女。
nbsp;nbsp;nbsp;nbsp;文官最讲究礼法,便是站队也是有讲究的,站东宫队的,认得是“嫡”,而三皇女党的信念则是“长”。当然,不论是嫡是长,她们都败了。
nbsp;nbsp;nbsp;nbsp;她们败的原因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朱震会挑时机,那时候武帝病重,太女代批奏折。
nbsp;nbsp;nbsp;nbsp;三皇女党抓住这一件事,搜集太女培植党羽、利用朱批的权利为党羽行方便的证据,将证据交给武帝。并顺手扣了“意图谋反”的高帽子到东宫头上,当时太女就被送到宗人府受了刑。
nbsp;nbsp;nbsp;nbsp;而东宫也不是善茬,她转头就反扑回去,倒没直接动三皇女,她的人从诏狱的要犯那里取了份口供,借此扳倒了三皇女的亲信。
nbsp;nbsp;nbsp;nbsp;朱震却是装傻充愣,一直等到那一嫡一长斗得两败俱伤时,一举夺得皇位。
nbsp;nbsp;nbsp;nbsp;朱震登基之后,又遇到同样的麻烦。朱承启出生时,朱震的长女梁王已经十多岁了。梁王擅武,马术、剑术俱佳,这一点和朱震很像,也算聪明伶
nbsp;nbsp;nbsp;nbsp;俐,又是长女,从小就颇得朱震的宠。
nbsp;nbsp;nbsp;nbsp;朱震登基之后,皇储之位悬了好几年,世人猜测她在立朱承启为储之前,是有过摇摆的。但她最后还是选择了朱承启,毕竟嫡胜于长,更重要的就是刘家与北方世族曾经对朱震的支持,朱震还是念旧情的。
nbsp;nbsp;nbsp;nbsp;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朱承启入主东宫之后,梁王得了封地恃宠不赴。
nbsp;nbsp;nbsp;nbsp;刚开始永宣帝没说什么,随她去了,梁王在苏州待着,钉子户一做就是好多年。
nbsp;nbsp;nbsp;nbsp;前年有人搜集梁王密谋造反的证据,永宣帝一气之下将她封到北漠戍守边疆,谁知道梁王在路上就得了急症,病死了。那段时间朱承启也被言官弹劾,去宗人府讨了罚。
nbsp;nbsp;nbsp;nbsp;从前杨思焕不关心这些事,后来回过头去想,头脑就清醒许多,那估计便是朱承启与梁王之间的争斗吧。
nbsp;nbsp;nbsp;nbsp;这样看来嫡长女的地位的确重要,若皇储能集嫡长于一身,或许就少几宗内斗。所以在朱承启还是太女时,他娶了正君便没再娶,亦没人提纳侧君的事。
nbsp;nbsp;nbsp;nbsp;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什么动静。皇嗣乃国之根本,内阁催皇帝选纳侧君,也是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决定。
nbsp;nbsp;nbsp;nbsp;这就意味着,将来的皇储极有可能出自侧君。不说皇储,若是哪个被皇帝宠幸,生下寻常皇子皇女,那也是祖坟冒烟的喜事。
nbsp;nbsp;nbsp;nbsp;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马上要选侧君了,竞争必然很激烈。
nbsp;nbsp;nbsp;nbsp;选侧君时除了考虑他们的长相之外,还要考察琴棋书画,其中“书”这一部分由杨思焕出题,此外这四项评审虽有好几位官员的参与,但最终还是取决于杨思焕这个钦差和太帝君的看法。
nbsp;nbsp;nbsp;nbsp;想到这里,杨思焕隐约觉出周世景话里的意思,到时候肯定会有很多官员为了自己的儿子,来和她套近乎、送礼,那些官员品阶不少在她之上,到时候她既不能许诺什么,也不能搞得她们不高兴,如何应对也是个问题。
nbsp;nbsp;nbsp;nbsp;她想,大概周世景是怕她应付不来,得罪人也不自知。她也不喜欢这些事,从小到大她连撒谎都很少,可谓一身正气,更别说受贿徇私了。
nbsp;nbsp;nbsp;nbsp;杨思焕望着烛火,目光随火苗摇曳,“陛下有心历练我,她既然把事情交给我,便是信我。”
nbsp;nbsp;nbsp;nbsp;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谁还不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nbsp;nbsp;nbsp;nbsp;周世景颔首,没再多说什么。
nbsp;nbsp;nbsp;nbsp;这日傍晚,朱承启坐在御书房会见张珏。
nbsp;nbsp;nbsp;nbsp;内侍布置过茶水就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