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局长脸上的笑当时就僵住了,怎么也没料到瞿明理也想到了,还一下子就请了省报。
这报纸一发,明年他就算再搞,大家也都知道他是拾人牙慧,不稀罕了。
倒是其他人在惊讶过后,立马琢磨起了一会儿记者要是问自己该怎么答,看瞿明理的眼神也又有了不同。
这人是真能搞事情啊,关键还有人脉,他们这么小的一个镇林业局,竟然也能请动省报。
严雪也有些没料到瞿明理直接就请了省报,毕竟这第一届改装培训只在市内展开。
但记者找上门,她还是如常进行了接待,带着人参观耳场、培育室,给人讲木耳栽培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来的记者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年轻,本来是别人嫌远不愿意来,才推给他的,没想到信息量这么大,他脑子都有些不够用了。
但是再年轻他也是名记者,新闻敏锐度还是有的,过来一采访,就知道这澄水林业局的确有东西可报。
首先这改装推土机和挖掘机,别说江城市缺工程机械,省里其他市也缺啊。
还有这人工种植木耳,以前就从没听说过木耳还能种,不说在全省,估计在全国这都是第一例。
没想到澄水镇地方不大,搞出来的事情却不少,还都不是什么小事。
上面最近风向又有变化,有些东西报了实在敏感,倒是这些有关民生的事,报了肯定不犯错。
记者一路听一路记,钢笔都快写出残影了,最后还给严雪和试点拍了几张照片。
坐火车回省城这一路,他都在奋笔疾书,回去后没多久,就把稿子交给了上面的主编。
主编看他交得这么快,还以为他是没把这趟采访当回事,敷衍着随便写了点东西,蹙起眉一看,更想蹙眉了。
“你这都写的啥?改装培训班也就罢了,还人工种植木耳,年产数千斤?”
派人过去的时候主编可不知道还有这事,不由压低声,“现在可不是58、59年了,不兴放卫星。”
“我也没放卫星啊。”小记者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好,毕竟他刚开始听到的时候也挺震惊的。
言辞实在无力,他干脆拿出了自己洗好的照片,“这都是我在他们那试点拍的,要不您看看?”
不确定要用哪一张,他当时拍了不少,也全都抓紧时间洗出来了。
照片递过去,虽然只是黑白的,主编还是看到了那满场排开的段木,蔚为壮观。
“这就是他们种的木耳?”他推推眼镜,眯眼仔细打量起来。
“是在木头上打孔种的。”小记者赶忙翻出了另一张照片,“我还拍了,就这个。”
主编一看,照片上的钻孔里确实长了东西,就是显然不是木耳,又问了几句,才知道是时候没到。
“变废为宝,积极创造,确实符合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很值得占个大版面。”
主版这种事是肯定占不上的,那都要留给上面的讲话、精神和政策。
就是澄水
这显然是两个新闻,到底怎么排,哪个占多,哪个占少,实在有些让人难以取舍。
两位都是年轻同志,两样都是创举,一个为国家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一个为改变百姓生活做出了努力。
主编犹豫来犹豫去,正想着要不要问问澄水那边,就听小记者又补充了一句:“差点忘了,这两位同志还是两口子。”
想起来的还真够及时的,主编看看他,最终决定将两个新闻合并成一个大版面,讲这对共同进步的革命夫妻。
这一期的省报发出来,除了主版面,最醒目的就属那并排放在一起的两张照片了。
照片上男的英俊逼人,身后立着一台钢铁怪兽;女的甜美漂亮,立于满场整齐的耳木之间。
再看内容,跟看传奇故事似的,反正看报的人是不知道拖拉机还能改成推土机和挖掘机,更不知道木耳还能种。
别人看着只觉得是在看传奇故事,澄水的人看了,却是津津乐道地读了又读。
主要太给澄水争气了,平时澄水哪能上得了省报,还是这么正面的内容,他们看着都觉得很牛。
单秋芳去小市场卖完鸡仔,回来还碰上一个邻居,“你那长得挺漂亮的外甥女儿是不是在金川林场?”
“是啊,咋啦?”
单秋芳还以为对方是有什么事,结果对方接着又问:“是不是叫严雪?”
这她就有些意外了,自己好像没介绍过小雪叫啥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