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 第三百六十章 宗法乱则太子之位不稳(第1页)

第三百六十章 宗法乱则太子之位不稳(第1页)

让衍圣公配合这事儿,恐怕没那么简单。

不过沈叶也清楚,老爹的思路是对的。

衍圣公是谁?他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地主,也是圣人的后代,在天下官绅的眼里,那就是妥妥的风向标啊。

他要是肯带头。。。

雪线之上,冰川如银龙盘踞,千年不化。那座被风沙掩埋了大半的forgottentemple静卧于山坳之间,石阶断裂,檐角倾颓,唯有钟楼尚存一角,铜钟悬于其上,每逢雷动风起,便自行轻鸣,声传十里,似在召唤什么,又似在告慰谁。

老尼已逝多年,弟子承其衣钵,法号“明心”。她自幼盲眼,却通灵识,能辨人心善恶,亦可听地脉流动之声。那一日,她正于经堂诵《金刚经》,忽觉心口一震,仿佛有血滴落纸上。她搁下经卷,扶墙而行,一步步走向地窟深处。

石门沉重,需以三枚铜钥开启。明心取出藏于袈裟内袋的钥匙,一枚来自师父临终所授,一枚得自西域商旅遗物,第三枚则是十年前某夜,一位蒙面人悄然置入寺门前香炉之下的??无人知其来历,但铜纹与金棺锁芯完全契合。

当最后一道机括“咔”地咬合,石门缓缓开启,寒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檀香与铁锈味。明心立于门口,虽不能视,却感知到室内有一物正在苏醒。她缓步走入,指尖触到那块血帕时,竟微微发烫。

“它要出去了。”她喃喃道。

与此同时,京师南郊,“渊庐书院”新一期讲学会正在进行。百余名学子席地而坐,听一位白发老者讲解《正统辨》中“民本非天命”一节。此人正是谢无咎,年逾八十仍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如钟。

“诸生可知,《正统辨》为何不署名?”他环视众人,目光炯炯,“因作者不愿以名动人,只求以理服世。他曾言:‘若天下皆信血脉决定权柄,则豺狼亦可称帝;若人人皆信德行为先,则贩夫走卒亦可治国。’此即本书之魂!”

台下一名少女举手问道:“先生,坊间传言太上皇实为前朝太子转生,乃真命天子。您以为然否?”

谢无咎抚须一笑:“荒诞之语,不足为凭。赵公一生最厌‘天命’二字。他曾亲口对我说:‘我非天选之人,只是恰逢其会,做了该做的事。’真正的天命,不在星象,不在谶纬,而在百姓能否吃饱饭、孩子能否上学堂、冤屈能否得申张。”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书院仆役手持密函奔入,跪禀道:“京兆尹急报:西山别苑地下暗室突现异象,石壁渗血,符文自燃,守院游将军请先生速往查证!”

谢无咎神色微凝,立即起身更衣。临行前,他对众学子留下一句话:“记住,书可焚,碑可毁,但只要还有人愿意读、愿意记、愿意问‘为什么’,真相就永远不会死。”

马车疾驰三十余里,抵达西山别苑时已是黄昏。残阳如血,映照庭院枯树,影子拉得极长,宛如鬼爪伸向天空。游璧亲自迎出,面色凝重。

“自昨日起,地窖温度骤升,原本封存《渊庐纪事》铁匣之处,石缝中渗出暗红液体,气味腥而不腐。更有奇者,匣外刻写的九个名字??九位皇子之讳??竟逐一浮现金光,尤以‘承渊’二字最为耀眼。”

谢无咎步入地窖,只见那铁匣静静置于石台之上,四周地面布满裂纹,似曾剧烈震动。他伸手轻触匣身,忽觉掌心一热,仿佛有电流窜过全身。刹那间,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婴儿啼哭、宫闱密谋、刀光剑影、雪夜逃亡……全是赵承渊早年经历!

“这不是普通的密封匣。”他颤声道,“这是‘心印之器’,只有当某种条件满足时,才会释放记忆。”

正当此时,铁匣“嗡”然一震,锁扣自动弹开。匣盖缓缓升起,一道柔光从中溢出,照亮整个地窖。众人屏息凝神,只见里面并非手稿,而是一卷用西域蚕丝织就的长卷,表面绘满星图与人体经络交错之纹,中央赫然写着四个古篆:

**《天统归元图》**

谢无咎展开长卷,越看越是震惊。此图不仅标注了全国龙脉走势、历代帝王陵寝位置,更关键的是,它揭示了一个惊天秘密??所谓“传国玺”,根本不是玉玺,而是九块分散各地的青铜残片,每一片都藏于一处“气运节点”,唯有集齐九片,才能激活真正的“天统阵”,掌控王朝兴衰气运。

而图末附有一段亲笔批注,字迹熟悉至极:

>“余穷三十年之力,勘破此局。所谓天命,实为人造。龙脉可导,气运可移,民心才是唯一不可篡改之‘玺’。今将此图封存,非惧泄露,实恐后人执迷于术而忘道。若有一日,天下再陷权争,百姓重遭涂炭,则此图当现,助明主拨乱反正。??承渊临终前三日”

游璧倒吸一口冷气:“原来他早就知道一切……包括如何真正掌控天下气运。”

谢无咎摇头:“但他选择了放弃。正如他在《贞观政要》中所说:‘治国之道,在养民而非控地。’这些碎片,他从未试图寻找。”

然而,消息终究未能封锁。三日后,一名伪装成扫院僧的细作将《天统归元图》拓本偷出,送往北方边境某座隐秘庄园。那里,一个由周崇礼残党与流亡藩王后代组成的秘密组织“玄胤会”早已蛰伏多年。

议事厅内,烛火幽绿。首领揭开面具,竟是当年刺杀案主谋之子??如今已成一方豪强。他盯着墙上悬挂的拓本,眼中燃起狂热火焰:“父辈败于仁义之名,今日我们当以天命夺之!九片青铜,象征九龙归一。谁能集齐,谁便是真命天子!”

副手犹豫道:“可太上皇遗训明确反对此类邪术……”

“遗训?”那人冷笑,“那是失败者的宽慰!赵承渊若真有通天手段,何必退隐乡野?他不过是怕了!而我们,要做他不敢做的事!”

于是,一场席卷天下的暗潮悄然涌动。玄胤会派出九支精锐小队,分别奔赴西南苗疆古庙、东海蓬莱遗迹、北漠匈奴祭坛等九大险地,寻找青铜残片。他们打着“复兴正统”的旗号,蛊惑边民,煽动叛乱,甚至绑架学者逼其解读古文。

而京城之中,赵景珩已近暮年,闻讯后震怒不已。他召集群臣议政,厉声道:“朕父临终托付的不是权力,是警醒!如今有人欲借其智慧行悖逆之事,岂非亵渎?传令四方:凡发现青铜残片踪迹,立即上报朝廷,私藏者斩,盗掘者诛!”

同时,他命工部绘制《民生图志》,在全国推行“百工兴农计划”,大力修建水利、道路、医馆、学堂,用实实在在的福祉对抗虚无缥缈的“天命论”。民间渐渐流传新童谣:

>“莫寻铜片拜虚空,

>看我田畴麦浪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