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奇无法接受眼前这个十八岁少年就是《心火》的编剧。
尽管苏曼卿早就告诉过他,编剧很年轻。
可这也年轻的过份了一点。
“苏,你在开玩笑对吗?”
楚安却是在尼古拉斯凯奇诧异的目光中,得色一笑,穿过三人拿出钥匙开门。
“进来聊吧……”
自上次通过一次电话之后,楚安就再没在索菲亚和凯奇面前秀过存在感。
原因很简单,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与国内的导演中心制完全不同。
说直白一点,国内是导演主导一切,这其中包括项目筹备、制作和发行,当然也包括后期剪辑。
这种以导演为中心的利弊都十分明显,首先导演全程参与,影片的完整度会更高,主题也会相对集中。但缺点是不是每个导演都懂市场。。。。。。
所以很容易赔钱。
而制片人中心制则是以资本和市场为项目主导,导演只负责拍摄和后期,大伙熟知的剪辑权都拿不到。
优点是电影工业化的集成度是导演中心制没法比的。可以说是流水线作业,效率更高,风险相对更小。
但缺点依旧是有的,那就是过度商业化,真的把电影拍成了流水线产品,等前面一批电影人穷尽列举。。。。也就是把该拍的题材,该呈现的商业价值都拍光了,那后面出来的东西,就真的只剩一地鸡毛了。
说白了,抹杀了电影作为艺术的创造性。
当然了,好莱坞制片人中心制的那些缺点也要十几二十年前才会显现出来,至少在2002年这个节点,还是很有先进性的。
这就导致安不用像在国内一样,编剧一定要上赶着找存在感,否则那些极度自我的导演们……………。包括陆鸣泽在内,那是真不把你当人。
甚至不把你的本子当玩意儿!
拍出来的东西,到最后编剧可能都不认识。
比如江文,这大哥把《让子弹飞》的剧本改了50多版,花了多少钱不说,原版剧本还剩下啥,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而好莱坞恰恰相反,他们是有标准流程的。
其中在筹组过程中,编剧的作用甚至不单单体现在剧本上面,选角、美术等等,编剧都有一定的发言权。
以至于,楚安不用去找索菲亚,索菲亚也必须来找楚安。
这就是为什么楚安不用上赶着,甚至明确表态自己不会去美国参加筹组工作的情况下,而索菲亚还要带着凯奇来中国见他的原因。
将三人让进客厅,楚安泡茶,“凯奇先生,放弃《风语者》,是你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凯奇一听他提起吴语林的电影,登时扫手,“哦,不要再提了。。。。吴已经不接我的电话,显然还在气头上。”
楚安撇撇嘴,只能说吴语林还是太自信了。
把话题引回《心火》,“其实你们根本不用来中国。作为第一编剧,我认为只要核心不被破坏,其它的商业化改编都随你们来。”
“当然,不要改的太过火……………”
好莱坞编剧的工作,也是流水线作业。
楚安负责的只是故事框架和稳固主题。至于保证剧本符合戏剧结构有结构编剧,保证台词不穿帮和丰富人物设定也有台词编剧。
简单来说,一个剧本也可以拆分成多个零件,方便模块化生产。也会对楚安的原版剧本做出一定的改动。
对此,楚安完全不介意,说白了,他们只要不把《心火》改成一部烂片,他一句话都不会说。
毕竟对于好莱坞,不光苏曼卿是新人,楚安这个编剧也是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