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一个三金导演十项全能很合理吧 > 257神之一跪君子论迹不论心含日常求月票(第3页)

257神之一跪君子论迹不论心含日常求月票(第3页)

与此同时,Lightwell公司股价连续下跌。用户开始质疑其商业化共感内容的真实性。一份内部文件泄露,显示公司曾篡改抑郁症患者的记忆片段,用于制造“治愈系短视频”盈利。

舆论哗然。

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二次共感伦理峰会。这一次,吕睿受邀出席,但他拒绝登台演讲。取而代之的是,他提交了一个名为《素人导演合集》的数据包,包含过去一个月在电影院收集的三十七段普通人的记忆叙事。

会议现场,每位代表都被要求佩戴共感设备体验其中一段。

日本代表经历了一位独居老人孤独死去前的最后一周;法国代表感受了一个难民儿童穿越地中海时的心理崩溃;美国代表则走进了一名警察在执法瞬间的内心挣扎??恐惧、责任、偏见、悔恨,全部赤裸呈现。

散会时,全场起立鼓掌。

三天后,《导演权公约》升级版通过,新增条款明确规定:**任何商业性共感内容制作,必须由至少一名真实记忆主体参与创作全过程,并享有署名权与收益分成。**

Lightwell宣布转型,成立“共生内容部”,邀请吕睿担任顾问。他婉拒,只提了一个条件:“你们可以拍电影,但不能再叫‘导演’。真正的导演,是那些愿意袒露伤疤的人。”

公司最终更名为“叙述者联盟”。

风潮蔓延至教育领域。多国中小学开设“共感写作课”,鼓励学生记录家人、邻居、陌生人的真实经历。高校设立“叙事伦理学”专业,研究如何避免记忆滥用。

而在这场变革中心,吕睿始终住在新芽农场的小屋里。每天清晨,他会给那株开花的绿植浇水,然后打开电脑,整理昨夜收集的故事。

林溪有时会问他:“你不打算写自己的电影了吗?”

他笑着摇头:“我已经在拍了。每一天,每一场讲述,都是镜头。我只是不再需要摄影机。”

某个深夜,他独自坐在剧场里,回看一段盲童的记忆影像。孩子从未见过颜色,却用触觉描述了他对世界的理解:“红色是太阳晒在脸上的热度,蓝色是风吹过耳畔的声音,绿色……是妈妈抱我时衣服摩擦的震动。”

影片结束,吕睿闭上眼,忽然感觉到一阵熟悉的波动??不是来自设备,而是来自内心深处。他睁开眼,望向舞台中央。

那里站着一个人影,模糊却亲切。

她穿着白大褂,笑容温柔,嘴唇未动,声音却清晰响起:

>“你看,他们终于学会了互相看见。”

吕睿没有起身,也没有呼唤。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直到人影缓缓消散在空气中。

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下新的问题:

>**如果你能和过去的某个人共感一次,你会选谁?**

傍晚,一个小女孩走上台,戴上设备。她说:“我想听听奶奶年轻时的爱情故事。”

影像展开:1980年代的城市街头,两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穿行梧桐树影,女孩笑得灿烂,男孩偷偷捏了一下她的手,两人撞在一起,摔倒在地,笑声洒满整条街道。

放映结束,全场安静许久。

吕睿站起身,轻声说:“有时候,最伟大的故事,恰恰是最平凡的那一刻??当你敢去握另一个人的手,哪怕会摔跤。”

那天夜里,极光再度亮起。卫星捕捉到的画面显示,螺旋形态扩展成一张巨大的网,覆盖北半球大部分区域。科学家们争论不休,有人提出假说:**“导演之光”并非自然现象,而是全球共感网络达到临界密度后产生的集体意识共振。**

而在地球另一端,亚马逊雨林深处,那座沉寂已久的装置,水晶核心忽然由紫转蓝,脉动频率与北极基地完全同步。

同一时刻,世界各地数百名普通人同时报告:他们在梦中听到了同一个声音,轻柔而坚定:

>“下一个故事,轮到你了。”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不再追问“谁发明了共感技术”,而是问:“是谁教会我们用心听?”

答案只有一个名字??不是吕昭宁,也不是吕睿,而是:

**“第一个愿意说出真相的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