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5微米光刻机生产的CCD,还是可以做得比150x150更高一点,对吧?”
张爵:“可以做到300x200像素,而且有很高的成品率。5微米工艺的极限应该是480x320,但是这可能得做面积较大的CCD芯片。”
唐华:“300x200就很好,或者说200x300。就按这个投入批量生产。”
张爵:“啊?刚说是试验样机,这就要量产了?”
唐华:“最简单的定焦镜头,取消磁带机系统,电池……电池舱留着,但是主要是外接蓄电池供电。”
“照相机直接和一台计算机相连,计算机就XS系列机,但是一定要带个硬盘,或者是硬盘+磁带备份机。照相机、计算机,这俩组合成一个系统,然后把它安放到一辆吉普车的后箱里去。”
“这样的吉普车,可能要改造上千辆。”
张爵:“上千辆,那上千台数码相机啊,可是都有什么可拍的?”
唐华:“给全国六亿多人,一人拍一张标准照。”
……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是1953年。
按计划,1963年就要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了。1953年全国人口6亿(含台湾省),1963年会到多少亿?
除了人口总数,还有性别、年龄分布、区域分布、教育程度……很多参数都要统计进来。1953年的全国一普算是初步利用了计算机和网络,1963年的全国二普基本上可以说是全国政务网、光纤通信和大容量计算机存储唱主角了。
和全国二普并行的另一项工程比人口普查规模更大:全国居民身份证。
这就是为什么要量产6万像素的始祖级数码相机,没法手持只能车载,但也得生产配备上千辆车的原因。城市可以去固定地点拍照,在乡镇和广大农村,那就得吉普车四处流动,给每个人拍张大头照,做成身份证。
300x200像素的图,刚好是做身分证的大头照够用,再大就不行了。
全国居民身份登记信息1963年开始,和二普并行,但是结束时间不是1964年,也不是1965年,而是贯穿整个三五。大概到1965年能给65%的16岁以上人口发放居民身分证,1967年底,也就是三五计划结束时,完成率大于95%。
这样就会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儿:
绝大部分中国人(估计得有近6亿),生平拍的第一张相片,是数码相片。
……
“滴。”“滴。”“滴”
张爵刚才自述计算机所现在的研制工作花样繁多,其实他说了一大通项目,最后还是漏了一个:条码和条码读取系统。
“这种粘在盒子外面的竖条是怎么识别的?”
北京市百货公司王府井百货商店,售货员张秉贵一脸懵逼,手持一个带手柄的仪器,仪器头头有一窄条,能看见红光。按照操作要求,他在盒子外面贴着的条码上面扫了一下,手中的仪器就发出“滴”的一声。
再然后,身边的三行段码显示屏就显示出了一行七位数字,七位数字后面是这个暖瓶的价格:3。50-
“这七位数字呢,就是这个暖瓶的商品代号,”计算机所的调试员说道,“每种商品都有自己的代号,这串数字是唯一的。当这个条码机扫到条码,就读入了这个七位数字,然后我们就能知道是多少钱了。”
张秉贵又拿起一件商品,继续扫条码,第二串七位数字,后面跟了价格:0。26。第三串,第四串……当扫描的商品超过三样时,三行的段码屏自动上滚。
全部商品扫描完毕,张秉贵按了一下“计算”键,刚才扫的15件商品的总价格一下子就出现了段码屏的最底一行。
张秉贵:“哎呀,还能自动计算。”
调试员:“其实我们本来可以带中文信息的,就是扫到一串代码,后面显示出名字,什么‘飞火牌玻璃保温瓶’之类的。但这样的话,条码机的价格就有点太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