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天一早,余楸是被原朗抱下楼的。
温热的小米粥散发着清香,她小口啜饮着,时不时偷瞄正在批阅文件的原朗。
“帅吗?”男人头也不抬地问。
余楸咬着勺子偷笑:“嗯,特别帅。”
门铃声骤然响起。
原朗皱眉,抓起外套裹住余楸的肩膀:“别转身。”
他大步走向门口,衬衫领口若隐若现的红痕格外醒目。
“嚯!”裴知路站在门外,目光在好友脖子上逡巡,“这是。。。…”
“终于混成正房了?”
原朗单手插兜,嘴角勾起餍足的弧度。
“什么叫正房?我是唯一一个。”
林小樱从裴知路身后探出头,看见客厅里满脸通红的余楸,立刻会意地眨眨眼。
“有正事?”原朗侧身让两人进门。
“有好事。”
裴知路晃了晃文件袋,“市里永晟旅游的陈总亲自带队来考察,半小时后到村委会。”
余楸闻言立刻要起身,却被酸痛扯得轻嘶一声。原朗箭步上前扶住她,换来裴知路促狭的咳嗽声。
“先说正事。”林小樱赶紧解围,从背包掏出平板电脑,“陈总看了《乡村风情》节目后,对咱们的生态养殖和渔家文化特别感兴趣。”
余楸接过平板,屏幕上是精心制作的策划案。她越看眼睛越亮:“他们要开发沉浸式农事体验?”
“不止。”裴知路指着地图,“计划把蟹塘、稻田、槐树林串联成生态观光环线,还要复原传统渔家院落。”
村委会会议室里,陈总正用激光笔点着投影幕布:“初步规划分三期投入,首期重点改造二十户民宿。”
余楸举手打断:“陈总,村民的日常劳作会受影响吗?”
这个问题让热闹的会议室骤然安静。几位村干部交换着眼色,老支书磕了磕烟斗:“小余问到点子上了。”
“我们测算过。”陈总的助理调出数据图,“游客动线会避开主要生产区,农忙时节还限制接待量。”
原朗突然敲了敲桌面:“水质监测怎么做?去年隔壁村蟹塘就因游客乱扔垃圾死过一批苗。”
“每个景点配智能垃圾桶,垃圾分类积分兑礼品。”陈总胸有成竹,“我们和环保科技公司有合作。”
林小樱翻着企划书突然惊呼:“要建玻璃栈道?会不会破坏槐树林生态啊?”
“用最新可降解材料,桩基避开主根系。”工程师急忙解释,“这是烟台林业大学的新技术。”
余楸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突然抬头:“特色餐饮这块,能不能让村民以技术入股?我们村的蟹黄包、槐花饼都是祖传手艺。”
陈总眼前一亮:“这个提议好!公司出标准化方案,村民保秘方所有权,利润分成。”
“交通是大问题。”运输大户王叔皱眉,“现在进村的公路大车都错不开。”
“第一期就拓宽道路。”陈总点开3D效果图,“这里设计生态停车场,电动摆渡车接驳。”
裴知路突然插话:“网络覆盖呢?年轻人可离不开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