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是什么?”
“电影票啊,老兄,可以啊,买到了《飞向托勒密》IMAX版的!”
“让你们看电影票后面手写的一行字,看清楚那写的什么?”
“……站票!”
“没错,就是站票!老子活了38岁了,第一次买到电影票的站票!还被友情提醒,让自带折叠椅!靠!”
……
电影之所以这么火爆,原因很简单,一个是东皇有策略地进行营销,你看,他们在电影还未上映的时候,打出了罗布里主演这个旗号,等电影口碑出来了的时候,又不惜花费重金,在社交媒体上带了一波风潮,说电影视觉惊人,要看就看IMAX版的。
可东皇和院线说好,偏偏IMAX的票售的少。
这就是饥饿营销。
越是买不到,观众越想买。
票,成为了一种象征。
本来对这电影不感兴趣的人大有人在,可现在网络上到处都是买不到票的声音,反而激起了观众的兴趣。
这什么电影啊,连个票都买不上?
结果呢,就成了观众自发进入电影院的驱动力。
……
结果呢,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发现电影还真不错,最起码,对得起这个票价,然后朋友圈里一炫耀,又引发了一阵围观。
买不到票的人好奇,买到票的人炫耀,于是,带着好奇进入电影院然后出来炫耀的人就更多了……
……
当然,电影本身的制作,本身的内容,才是引发这种票房奇观的最根本原因。
电影本身就好看,导演何向东光这个剧本就打磨了12年,加上东皇的特效制作,加上主演罗布里出神入化的形态模拟,加上航天局、东部军区的大力支援……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这部电影,勾起了人们朴素的爱国之心。
不是国人喜欢看美国大片,是中国自己拍不出美国那种激动人心的战争场面,恢宏大气的特效场面。
不是国人硬要对比,而是国产科幻真的伤透了观众的心。
别人能拍出来,自己拍不出来也就罢了,还老打着国产科幻的名头圈钱。
国人对国产科幻的愤怒才构成了贬低。
才构成了偏见。
这就是恨铁不成钢。
越有贬低,越有偏见,这个国产科幻越是出不来成绩,成不了气候。
……
但现在,《飞向托勒密》横空出世,终于打破了桎梏。
10月21日,票房累计突破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