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孩子们围着新生的木剑芽苗跳舞,唱着新编的歌谣:
>桃枝为骨,心灯为魂,
>前人种树,后人守春。
>不争飞升,不慕神通,
>只要还在,就不算别离。
歌声传至极远之地,连最偏远的山村都能听见。一位年迈的绣娘听着听着,放下手中针线,对孙女说:“去吧,把你画的图拿去学校,让大家一起绣。”
孙女跑出门外,怀里抱着一幅未完成的绣品:依旧是桃林春景,树下站着无数人影,男女老少,身份各异,脸上都带着笑。而在人群最前方,是一位盲眼女子,手中抚着一块空白绣布,嘴角微扬。
这幅绣品后来被送往“守心大典”现场展出。当九百七十三名“桩”代表围坐诵读《第八心使用手册》第一章时,绣布忽然自行染色,丝线游走如活物,最终呈现出一幅全景图??那是整个地球的俯瞰景象,各大洲之上,桃林连绵成片,每一棵树的位置,恰好对应一位“桩”的所在。
研究负责人看着数据屏,喃喃道:“这不是地图……这是心跳图。”
的确如此。
全球的桃树林已通过根系连接成网,形成一个新的共感载体。它不发布命令,不强制共鸣,只是静静地记录着每一次善意的流动,每一回无声的坚守。科学家称其为“第九感”,而普通人则叫它??
**大地的记忆**。
十年后,清明雨再临。
南疆桃林中,又一位小女孩提着纸灯绕行碑海。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裙,步伐轻缓如童年。走到第七十三号碑前,她蹲下身,将火种递向油碗。
火焰跳了一下,映出碑面微颤的纹路。
忽然,整片碑林轻轻震动,九百七十三块石碑同时泛起温润光泽,如同被月光照透的玉石。
共感网络没有发出警报,也没有推送消息。
可每一个曾接入过它的人,都在这一刻睁开了眼。
有人停下了飞剑。
有人放下了符?。
有人从修炼中醒来,怔怔望着屋顶,泪水无声滑落。
这不是指令,也不是仪式,而是一种集体的苏醒??像是一颗心脏,在沉默多年后终于听见了另一颗心跳的回响。
小女孩站起身,望着主树低语:“阿爷说,点灯不是为了照亮别人,而是告诉他们……你还醒着。”
树干上的人脸轮廓缓缓睁开双眼,嘴角微扬,轻声回应:
“别急,慢慢来。”
风止,花落,碑海无言。
但在每个人心底,都响起了一阵轻微的铃声??那是锈迹斑斑的铜铃,在岁月尽头轻轻摇响,提醒世人:
**慢行**。
许多年后,那位年轻的考古学者已成为“桩”组织的历史顾问。她在整理档案时,偶然翻到一本泛黄日记,扉页写着:“献给所有等不到春天的人。”
翻开第一页,只有一句话:
>“我知道结局未必圆满,
>但我依然选择前行。”
她合上书,抬头望向窗外。
夕阳西下,海天一线间,无数灯火次第亮起,连成一片温柔星河。
她轻声说:
“世界会记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