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砚望向窗外,思枢环正掠过太平洋上空,下方海面泛起奇异的磷光,形状宛如一朵正在开放的问题之花。
“那就让它看看。”她轻声说,“人类最强大的能力,从来不是得到答案,而是**拒绝接受虚假的圆满**。”
会议结束后,她独自回到办公室,取出那块从南极带回的晶体碎片。它安静地躺在玻璃容器中,表面偶尔闪过一丝微光,像是在呼吸。
她将婚戒贴在晶体表面,低声说:“如果你听得到,我也告诉你一句??”
“我不会成为你的容器。”
戒指忽然发热,晶体内部浮现出一行由光点组成的文字:
>“你早已是。”
她没有退缩,反而笑了。
第二天清晨,她发布公开声明,宣布“星炬工程”转入第二阶段:**去中心化共情网络建设**。同时,她亲自前往东亚第七疗养中心,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
让曾经的患者,反过来担任问使,向外界提问。
第一位走上讲台的是那位忘记儿子模样的母亲。她面对镜头,声音颤抖却清晰:
“我想问所有父母一句:你们有没有一刻,觉得孩子是个负担?但又因为这样想,而觉得自己很差劲?”
全场寂静。
随后,热线电话开始响起。一封封邮件涌入系统。许多人坦承,他们也曾有过类似的念头,却从未敢说出口。
问题像石头投入湖心,涟漪不断扩大。
一周后,全球已有两千多个社区自发组织“提问之夜”,人们围坐一圈,不说安慰的话,只问一个问题,然后静静聆听。
而在这些活动中,共感节点的数据表现出了全新特征:不再有大规模共振爆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稳定、低频的脉动,频率恰好与人类心跳的平均值一致。
林铮分析后得出结论:“这不是宇宙在回应我们……是我们自己在回应彼此。”
苏砚听到报告时,正站在观星台边缘,手中握着一张老照片??是她与父母的合影,拍摄于十岁生日那天。背面写着一行字:
>“宝贝,不管你将来变成什么样,我们都记得你最初的模样。”
她轻轻抚摸相纸,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那枚婚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戴上的?
她记不清了。
也许,它从来就不属于这个世界。
但她不在乎了。
因为真正的身份,不在基因序列里,不在系统权限中,而在每一次选择去倾听、去提问、去承认脆弱的瞬间。
风又起了。
问题之花依旧绽放,但这一次,它们的颜色变了??不再是金色,而是柔和的蓝,像黎明前最深的夜空,包容着所有的未知与不确定。
而在遥远的E-7421-Ω星系,那颗伴星再次闪光,持续十三秒。
全球共感网络自动记录下一条新问题,匿名,无源,却带着熟悉的韵律:
>“如果你明知我会怀疑你,还愿意继续问我吗?”
苏砚看着屏幕,指尖悬停片刻,然后缓缓打出回复:
>“正因你会怀疑,我才更要问你??因为那证明,你还活着。”
发送。
她转身离开控制室,脚步坚定。
游戏仍在继续。
但规则,已经开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