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明第一国舅 > 第635章 杯酒释兵权(第2页)

第635章 杯酒释兵权(第2页)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钟声,三响连鸣,乃是内阁急议之兆。

朱标急道:“舅舅,您得去文华殿,父皇已下令,今日必须拿出屯田细则!”

马寻整了整衣襟,迈步前行:“走吧。正好我也该亮出第一张底牌了。”

文华殿内,灯火通明。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五军都督府代表齐聚一堂,气氛凝重如铁。朱元璋端坐龙椅,面色阴沉,手中竹杖轻轻敲击地面,每一下都像敲在众人心头。

马寻步入殿中,未等赐座,便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双手呈上:“陛下,此乃《边屯试行章程草案》,请御览。”

礼部尚书接过转呈,朱元璋翻开一看,眉头微动。只见首页赫然写着:

**第一条:凡边镇军屯,兵士七分耕作,三分轮戍,每年考核耕获数量,列为升迁依据。**

**第二条:每屯设监察御史一名,直属都察院,按季巡查,有权弹劾屯官、查封账目。**

**第三条:收获三成上缴兵部充饷,七成由屯兵自行分配,允许买卖,免税三年。**

**第四条:鼓励家属随军,每户划宅基地半亩,配耕牛一头,种子由工部统一调拨。**

**第五条:严禁军官侵占屯田、役使士卒,违者革职查办,永不叙用。**

满殿寂静。

户部尚书周铎率先开口:“此法看似合理,然七成自留,岂非纵容私产?若兵卒囤粮自肥,不愿出战,如何制约?”

马寻淡然道:“将军队当作囚徒管束的时代该结束了。兵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若他辛辛苦苦种一年地,结果全被拿走,他凭什么为你卖命?相反,若他知道多劳多得,家里有房有牛有余粮,他会更珍惜这份安稳??而敌人,就成了破坏他幸福生活的祸首。这样的兵,才真正愿意打仗。”

兵部侍郎冷哼:“说得轻巧!万一有人借机囤积居奇,勾结商贾哄抬米价呢?”

“那就依法惩办。”马寻眼神一凛,“我已在草案后附《军屯市易管理条例》,规定交易必须在官方集市进行,价格浮动不得超过三成,违者没收货物,主事军官连坐。另外,所有屯区设立‘义仓’,丰年储粮,荒年赈济,防止投机。”

刑部尚书皱眉:“这等于是另立一套律法?”

“不是另立,是补充。”马寻从容答道,“《大明律》治天下,但边疆特殊,须因地制宜。正如市舶司有《海商条例》,驿站有《驿传章程》,军屯为何不能有专属制度?否则,一刀切之下,良法也会变成苛政。”

朱元璋一直沉默听着,此刻忽然问道:“你说七成自留,钱从哪里来?难道让士兵自己去找买家?”

“不必。”马寻取出一张图纸展开,“臣建议设立‘边贸营’,由兵部直辖,统一收购各屯余粮,运往内地销售,所得利润返还各屯作为公共基金,用于修渠、购种、建校。此外,还可与蒙古部落开展茶马贸易,以粮食换牛羊皮毛,既解决销路,又促进边疆和睦。”

工部尚书忍不住问:“可开渠修路、建仓盖屋,所需巨资,户部拿不出啊。”

马寻微微一笑:“钱不用朝廷出。”

众人一惊。

“臣已联络江南十二家商会,愿以‘股份制’方式投资边屯基建。他们出钱修渠建仓,换取十年内三成分红,期满后一切归官府所有。同时,参与工程的商人可获得‘盐引’优先配额作为回报。”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荒唐!”周铎怒斥,“国家大事,岂能交予商贾牟利?”

“有何不可?”马寻冷笑,“你们口口声声‘重农抑商’,可曾想过农民为何穷?因为粮贱伤农!商人囤粮压价,一石米收成五钱,卖到京城翻十倍!与其让他们在内地剥削百姓,不如引导他们去边疆修水利、建城镇,既利国又惠民。况且,他们赚的是辛苦钱,十年之后两手空空退出,而我们留下的是万亩良田、百里沟渠、千座仓库??这笔账,划算得很。”

朱元璋缓缓点头:“朕记得洪武八年修凤阳城,征发二十万民夫,累死数千人,耗银八十万两。若按你说的法子,可省多少性命?”

“至少省七成人力,五成费用。”马寻直言,“而且质量更高。商人求利,自然用心;官吏敷衍,往往豆腐渣。”

朱元璋盯着他良久,忽而大笑:“好!好一个‘股份制’!你们听听,这才是真正的理财之道!不是抠搜百姓,而是盘活资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