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条评论热转百万:“我们不是要推翻男人,我们只是想让妈妈们的名字,也能刻进历史。”
与此同时,国际妇女发展联盟正式向联合国提交提案,建议设立“全球失语女性纪念日”,日期定为每年五月十七日??容辞母亲的忌日。
而在国内,教育部宣布将“女性教育史”纳入中小学选修课程,《破晓》教材被列入国家推荐书目。
风波未息,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某境外组织发布报告,指责“破晓计划”接受外国资金、传播极端思想,企图颠覆社会稳定。更有媒体断章取义,截取容辞演讲片段,称她鼓吹“女性至上主义”。
这一次,攻击更加隐蔽,更具迷惑性。
昭昭焦急万分:“他们开始用学术包装恶意,普通民众分不清真假。”
容辞却异常冷静:“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学术。”
她邀请国内外十所顶尖高校联合成立“性别平等研究共同体”,启动“破晓学术年鉴”编撰工程,系统梳理中国百年女性教育变迁史。同时,开放全部项目数据库供学者研究,承诺每项结论均接受同行评议。
三个月后,《中国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报告》首发,数据详实、逻辑严密,被《NatureHumanBehaviour》收录发表。论文第一作者栏赫然写着三个名字:容辞、封庭深、张小满(那位曾差点被逼婚的女孩)。
世界为之侧目。
CNN专题报道:“一个曾被定义为‘豪门弃妇’的女人,如今正用科学重塑国家未来。”
BBC评价:“‘破晓’不仅是慈善项目,更是一场静默的社会革命。”
而在这一切背后,封庭深默默完成了身份转型。他辞去所有商业职务,专注“破晓安全体系”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舆情监测网络与法律援助平台。每当有女孩遭遇不公,系统会在十分钟内自动响应,联动律师、记者、公益机构形成快速干预机制。
有人问他:“你图什么?”
他在一次访谈中回答:“我图一个场景??将来我的女儿走在街上,不会因为性别被人指指点点;她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不婚;可以选择当总统,也可以选择种地。只要那是她自己的选择。”
这句话刷屏全网。
更令人意外的是,封家老爷子竟亲自来到山谷。
他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站在学堂门口久久不语。直到看见一群小女孩围坐在树下读书,笑声清脆如铃,才缓缓开口:“我年轻时觉得,家族荣耀高于一切。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荣耀,是子孙活得像个人。”
他从怀中掏出一枚玉佩,递给容辞:“这是封家嫡系传承之物,原本该传给你儿子。但现在……我想让它陪着你,继续走下去。”
容辞没有接,只是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但我走的路,不需要凭任何人的许可。”
老人怔住,良久,嘴角浮现出一丝苦笑:“你说得对。这一代人,确实该自己掌灯了。”
春尽夏至,山谷迎来最繁盛的季节。蓝草花开得漫山遍野,像一片流动的海洋。第一届“破晓艺术节”如期举行,孩子们自编自演话剧《妈妈的信》,讲述三代女性的命运轮回。台下观众泣不成声。
演出结束时,一个小女孩跑上台,递给容辞一封信。
信是盲童女孩写的,通过语音输入完成:
>“容老师,我昨天做了个梦。梦见我和妈妈一起坐在教室里听课,阳光照进来,她说:‘原来我的女儿这么聪明啊。’
>醒来后我发现,枕头湿了。
>但我不难过。因为我知道,梦是可以变成真的。
>谢谢你,让我相信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心也能看见。”
容辞抱着信站在舞台上,久久说不出话。
台下掌声雷动,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呼喊:“容老师!我们爱你!”
她终于抬起手,轻轻擦去眼角的泪,微笑道:“我不是你们的老师,我是你们的同学。我们一起学着做人,学着坚强,学着不让任何人决定我们的命运。”
那一夜,山谷燃起篝火,歌声彻夜不息。
封庭深坐在人群外围,静静看着她被孩子们簇拥着跳舞,裙角飞扬,如同十年前婚礼上那个怯生生的新娘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眼神明亮、步伐坚定的女人。
他掏出手机,写下一条仅她可见的朋友圈:
>“我曾用三年时间追你回来。
>现在我要用余生,跟上你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