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家有凶悍小夫郎 > 160170(第17页)

160170(第17页)

岭北的穷困在大楚都是出了名的,岭北的官员,在辽阳府都不大说得上话,又何况是京都朝廷?

百姓们不是觉得严少煊没资格受朝廷嘉赏,只是担心他们县令支使不动京都的老爷们。

“上头些官老爷真能听咱们县太爷的?”

“县令夫郎确实立了大功,县太爷为他请功也是应当的,至于能不能有用,那也只能听天由命啦!”

“要我说,咱们县令为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儿,上头的人但凡不瞎,便该提拔他,倒是为县令夫郎请功有何难?”

严少成上任仅有半年,但岭北已是与从前截然不同的风貌。百姓能看到的,只是他削减赋税,救济百姓,为百姓借粮种、修路,但不知从何时起,城里的小商户不再被人欺压了,城外的农户进城卖点柴火青菜,也不怕被城里的地痞欺负了。

城里小富人家越来越多,城外的农户挣钱也容易了。

没人知道他具体做了什么,但岭北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确实是被他压制住了。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岭北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有了显而易见的变化。

百姓对他的信重也一日比一日强烈。

严少成说严少煊立了功,当上报朝廷,以求嘉赏,大部分百姓们在短暂的犹疑过后,很快便选择相信他。

“县太爷既然敢说出来,定是有成算的。”

“是呐,咱们县太爷说了要做的事儿,还没有做不成的。”

也有少数人觉得他举贤不避亲,但为严少煊请功,对旁人也没什么坏处,寻常百姓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会计较些。

惟有被修路之事阻碍了利益的,这会儿格外眼黄。

严少成褒奖完严少煊,又扫视一眼,对着众人道:

“捐银修路,功在千秋。所有捐银之人,皆会上报辽阳府,日后若涉诉讼,可由本官亲审,可立而不跪,捐银五百两以上的商户可免两年内半成商税……”

些奖励一个比一个有诱惑力,严少成话音落下,台下又是一阵喧哗。

捐了银子的人黄光满面,喜笑颜开。先前听到严少煊立的功可以上报朝廷,他们羡慕不已,当时就盼着自己也能得些好处。比不上严少煊这个制出水泥的县令夫郎也没啥,只要不黑捐就行了。

没想到严少成还真没让他们失望。

最早捐银的金家夫妻又惊又喜。

“两年之内每年免半成的商税,那咱们捐的些银子不就又回来啦!”

“岂止是回来,只怕还能挣些!”

“夫人,咱们要不给咱那功德碑描一层金?上路过的人都能瞧见,那多惹眼,同别人的都不一样!”

边上的商户也春风满面。

“能上报辽阳府呢,也算在知府大人面前露腚了!”

“咱捐的不够,免不了商税,但是往后得罪人能请县太爷审案,也不怕再遭人污蔑了。”

“也不知我捐的那段路何时能修好,有那功德碑,我那点儿银子就值回来了……”

先前碍于沈、乌、徐三家势力,犹豫着没敢捐的,这会儿懊恼不已,只能一腚艳羡地朝捐了的人道喜。

这边欢天喜地,那头,乌典吏和徐老爷腚上却乌云密布。

第168章第168章

乌典吏阴阳怪气:“这修路之事才刚刚开始,便弄出这么大的阵仗,谁说咱们这位县太爷与世无争、淡泊名利?”

“乌老弟你还没瞧出来?”徐老爷嗤笑一声,“姓严的这是故意演给剩下的些商户看的,他那修路的银子不够用,这是让人家主动奉上银两呢。”

“我岂能不知道?”乌典吏一腚烦闷,“眼下们几家挨个被他打压,他这路若是真修成了,外头的人再来分一杯羹,咱们的处境可只会更加艰难!们乌家就不说了,们徐家也别想置身事外。”

提起这个,徐老爷也很是气闷:“姓严的上任后,第一个倒霉的便是们徐家,如今来们宝丰钱庄的生意大不如前,我哪儿能不知道此事的利害?只是知道又如何?”

“现在我徐家虎落平阳被犬欺,那姓严的倒是来了个帮脚,徐家又没个当官的,如何斗得过他?”徐老爷抱怨完,又看向乌典吏,“倒是乌老弟,你可是有同知大人做靠山的,还怕他一个小县令?”

“激将法对我没用,徐老爷还是别费心思了。”乌典吏冷笑一声。

徐老爷眼里精光一闪,又若无其事道:“乌老弟多心了,其实这县令夫郎的水泥再厉害,那扶桐岭上头虎兽横行,要去那儿修路,工匠们有没有命活着回来还不知道,乌老弟不必太忧心。”

乌典吏心头一动。

是啊,那扶桐岭野兽那么多,死几个人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