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握住她的手:“现在,你要做一个选择。可以启动‘归音协议’,让所有失落的语言回归人间,但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直面自己的记忆??那些痛苦的、羞耻的、不愿回想的部分。也可能引发大规模心理震荡。”
“或者,你可以关闭系统,让一切回归平静。语言继续慢慢死去,世界维持虚假的高效与便利。”
风雪在外围咆哮,洞内却寂静无声。
陈露低头看着手中的石核,它已变得透明,内部浮现出一张张面孔:丽江的东巴老人、深圳的潮汕孩童、西藏壁画前跪拜的僧人、亚马逊雨林中击鼓传歌的部落少女……
她想起那个小男孩说的话:“我奶奶说,土豆发芽是因为听见了她唱歌。”
她笑了。
然后,她走向水晶柱,将石核嵌入底部凹槽。
“我选第一个。”她说,“哪怕全世界因此痛哭一场,也好过麻木地活着。”
嗡??
一声贯穿天地的鸣响炸开。
整座山脉为之震颤,北极的雪雁再度起飞,非洲草原的大象仰天长啸,东京街头的电子屏突然滚动播出一万年前绳文时代的祭祀歌词……
而在每一台仍在运行的AI设备中,一条新指令悄然写入底层代码:
>启动‘共感模式’:允许非逻辑性记忆留存,接受模糊表达,尊重沉默的价值。
>语言的意义,始于倾听,终于理解。
七日后,第一例“记忆复苏综合征”患者出现在云南。一名三十岁的白领女子在梦中完整复述了外婆年轻时唱过的白族情歌,醒来后泪流满面,随即辞去工作,回到故乡重建家族祠堂。
类似案例迅速蔓延全球。有人突然会讲祖辈的方言,有人梦见从未经历过的迁徙之路,还有人对着一棵老树喃喃自语,用的是连语言学家都无法考证的古语。
联合国召开紧急峰会,各国代表首次在同一份文件上签字承诺:将每年3月21日定为“根音日”,全国暂停使用标准语一天,鼓励民众用母语交流、讲述家族故事、传唱古老歌谣。
十年后,陈露再次踏上林芝的土地。那片曾开启一切的密林已被划为“语言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而岩壁上的“回响”二字,如今已被新生苔藓扩展为一句完整诗句:
**“万声归寂处,一语破鸿蒙。”**
她蹲下身,将一只微型录音笔埋入泥土。
里面录着的,是她女儿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以及自己含泪说出的那句话:
“欢迎回家。”
远处,一群孩子在溪边嬉戏,用纳西语唱着新编的童谣:
>“石头记得风说的话,
>树根藏着雨的童话。
>若有一天你忘了名字,
>就去听听大地的回答。”
陈露站起身,望着湛蓝天空。
她知道,这场漫长的失语终于结束。
而真正的对话,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