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帮,就是半年,可真够久的。今越给他打过好几个电话,他都没回来。
“那现在,您是什么打算?”
胡荣胜沉默了,他其实并没有很明确的打算,因为从找到她到现在,冲击太大了,他现在依然没能回过神来,好几次午夜梦回还会担心上次发在报纸上的寻人启事有没有效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接到电话……想着想着忽然想起来,人他已经找到了呀!
就像生了一种很严重的怪病,明明所有指标都恢复正常了,但身体的器官还是没反应过来。
“这次她跟我回来,是想来看看大小姐,给她上柱香。”
今越点点头,“你们哪天去,我一起?”
“别了,估摸着她想单独跟大小姐待会儿。”
舒今越于是也不勉强,专心带着他们参观医院内部:大门口进来第一栋是医疗楼,这里布局的是各大科室以及住院部,虽然占地面积并没有后世的三甲医院那么大,但她原本预计的住院床位数也不多,就每个科室二十个床位而已。
“我还是打算以门诊为主,除非很严重的需要连续治疗的病人不然都不鼓励住院治疗。”
一楼是门诊大厅,设置了导医台、收费室和药房。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间占据了三分之二面积的巨大中药房,里面整整齐齐几百个枣红色的药柜抽屉,每一个上面都有一个古典的梅花形铜把手,还贴了防水的标签,注明这个抽屉里的是什么药,别名叫什么,产地是哪里,具有什么样的功效,治疗什么样的疾病。
胡荣胜看着这宽敞明亮巨大的中药房,踌躇满志,这儿以后毋庸置疑就是他的主场。
而他心细,很快发现药房有道后门,“能出去看看吗?”
舒今越直接带着他们,打开那道小门,外头居然是一个凉棚,里头支起十几个小炉子,炉子上还放着一口口大中小各种型号的砂锅,砂锅盖子和耳朵山写着相应配对的编号,很明显是专门定制的。
“我们还要开一个煎药室?”胡荣胜双眼发亮,紧紧盯着这些砂锅,就像在看一个个可爱的小元宝。
舒今越笑着点头,这也是赵婉秋灵机一动想到的,因为她发现很多年轻人不是不信中医,而是觉得吃中药麻烦,要现时熬煮,年轻人工作忙,没时间也没那么多耐心,自然对中医大夫的依从性就降低了很多,影响中医药在民间的传播。
“要是有了煎药室,收取一点手续费用,给那些没条件没时间煮中药的人煮药,那么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喝中药呢?”
三人都笑起来。
沿着小门返回药房,也没坐电梯,就顺着楼梯往上,二楼……二楼居然一间诊室也没有,是一个很空旷的地方,四周全是巨大成块的大落地窗,装修风格古朴低调,不像医院,倒更像一间图书馆或者博物馆。
里面除了上锁的柜子里装着她这么多年收集到的中医古籍,还根据中医学发展简史设置了一些很有寓意的雕像、人体经络走向图、子午流注时钟和各种常见中药的标本,以及中药材制作的具有多重功效的小茶包……俨然一座小型中医药博物馆。
“这么好的位置和楼层,你居然用来做博物馆?”胡荣胜纳闷,这也太浪费了!
寸土寸金的地方,花了这么多钱买的地皮又盖的高楼,她居然舍得拿出一整层来做这种没什么实际意义的“面子工程”。
舒今越摇头,“咱们的理念,就是科普中医,我觉得看病固然重要,但让大家知道中医,了解中医也很重要。”
胡荣胜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以他这么多年对舒今越的了解,确实像她能干出来的事。倒是翠果,特意多看了今越两眼,她总觉得这个青年中医不太一样,跟她以前见过的人都不一样。
因为她知道,对于大部分没坐过电梯,已经习惯了走楼梯的龙国人来说,二楼是通往上面每一个楼层的必经之路,无论是来看中医还是西医的,都会从这个展示中医药历史文化的“窗口”前经过,哪怕是不感兴趣的人,也会驻足片刻。
而这片刻的工夫,就是中医的窗口。翠果似乎知道舒今越想打什么牌了,她真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宣传中医的机会。
她就像一名优秀积极的销售员,总能见缝插针的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大家看见她的“产品”有多好。
三人来到三楼,这里是舒今越的王牌科室——中医科。
中医科的诊室很多,占据了整整一层楼,能容纳至少二三十名医生同时看病。今越打算广招贤能,网罗人才,只有好医生才能吸引来患者,光靠她和齐佩兰赵婉秋远远不够,她甚至都做好了前期至少三年内亏本养人的准备。
胡荣胜看着这么多标准化诊室,忍不住咋舌。“这么多……你是打算把全省的好中医都撬过来吗?”
今越笑笑,医生的事她还没来得及琢磨,月子里家人不许她出门,等孩子再大些,她就要天天往外跑了。
“对了今越,你如果想请中医的话,我倒是有几个人选。”
今越眼睛一亮,要说她目前最发愁的,肯定非“人”莫属!钱花了,家底掏空了,房子盖了,设备也陆续在采购了,但人却是最难招的。
现在绝大部分人还是信奉大锅饭,公立医院是首选,她这样一所尚未开业,没什么知名度,效益不明确的私立医院,很多人都望而却步。
招不到合适的人也就罢了,她还怕招到齐景天那样的“中医”,那就不是中医的传承人,而是掘墓人了!
“以前大小姐家除了生药铺,还有几家医馆,那些医馆里的老人,我都还有印象,可以请他们过来试试。”
这就涉及到有没有执业资质的问题了,像齐佩兰当初就没有,今越已经知道怎么办了。
“咦……中医科怎么会有两层?”翠果走着走着,忽然发现都到四楼了还是中医科。
“三楼是普通中医门诊,四楼我打算设置成中医专家门诊,允许每个专家每天有十个特需号的名额,嗯……这主要体现在挂号费上。”她有点不太好意思,这还是二哥提的。
二哥说了,医疗的成本应该增加在对诊疗技术的肯定上,而不是药价和检查费住院费,因为这些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是体现不出她舒今越的技术可贵的。
她就应该让人知道,好的中医,是一种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