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七零易孕娇娇女,馋哭绝嗣京少 > 第667章要离婚(第1页)

第667章要离婚(第1页)

“离婚?”

方父猛地抬头,酒意醒了大半,“你胡说八道什么?我不同意,都这把年龄了,你离什么婚,你这不是瞎胡闹吗?”

看到丈夫的反应,方母冷笑连连,“你不同意?那好,明天我就去你们厂里,找领导说说你跟林小鱼的事,反正这脸我也不打算要了。”

方父顿时慌了,其实刚出轨的时候他就后悔了,觉得自己惹上了麻烦,但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强装镇定。

林小鱼是年轻漂亮,但他跟方母这么多年的感情了,还有孩子,怎么可能轻。。。。。。

秋意渐深,晨露在草尖上凝成珠,又被初阳一照,碎成无数细小的光点。老宅的灶房比往常更早燃起了火,铜锅尚未擦干昨夜的水汽,炉膛里木柴噼啪作响,像是在回应某种无声的召唤。

林溪站在案前,手里捏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字迹已有些模糊:“米三两,水四指,火候看烟。”这是苏晚留给她的第一张手写菜谱,没有称量工具的年代,一切靠手感与经验。她轻轻将纸条夹进《心音笔记》的扉页,像把一颗种子埋进土壤。

门外传来轮椅滚动的声音,是那位曾在火灾中失明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心火班”的助教之一。他推门进来时,怀里抱着一叠新印制的盲文菜单,指尖熟练地滑过凸起的小点。

“林老师,”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昨晚我梦到自己在厨房炒菜,锅铲烫手,油星溅上来也不怕。醒来才发现,原来我真的学会了用耳朵听火候,用手背感温度。”

林溪笑了:“那说明你的心已经看见了。”

他点点头,在灶台边坐下,开始摸索调料瓶的位置。每一个动作都慢,却极稳。他曾说过:“我看不见锅里的变化,所以我必须相信食材会说话??蛋液起泡是欢笑,油温过高是尖叫,粥滚溢出锅沿,那是它在哭。”

正说着,陈建国提着一筐新收的红薯进来,脸上沾着泥点,裤脚卷到膝盖。“今年收成不错,甜得很。”他放下筐,瞥见盲厨正在试味,便顺口问,“今天练哪道?”

“我想试试红糖糍粑。”年轻人答,“小时候我妈常做,她说外头卖的都不对味,因为没人舍得放那么多爱。”

陈建国愣了一下,随即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个铁盒,打开后是一块风干的红糖,边缘裂开如龟纹。“这是我娘留下的最后一块糖。”他说,“她说,熬糖要耐心,火急了苦,火慢了腻,就像做人,得恰到好处。”

林溪接过糖,轻轻掰下一角放入锅中。糖粒遇热融化,发出细微的滋响,香气瞬间弥漫开来。那一刻,仿佛有三代女人的身影在灶台前重叠:苏晚弯腰搅动砂锅,秀兰蹲在土灶前添柴,阿米娜在撒哈拉的沙丘上支起铁锅……

午后的阳光斜斜洒进厨房,照在墙上挂着的那一排学员照片上。每张照片下都写着一句话,是他们结业时亲笔所题:

“我终于敢给前夫煮一碗面了。”

“这是我第一次为儿子生日做饭。”

“我妈临终前吃到了我做的蛋羹,她笑了。”

忽然,院门口铃声轻响??不是铜铃,而是手机震动。林溪掏出那部老旧的智能手机,屏幕上跳出一条消息,来自新疆戈壁护林站的回信:

>“我们按你寄来的‘触觉教学包’做了改良,用金属导热片贴在锅底,配合振动频率判断火候。昨天,两个从未碰过锅的年轻人,合力完成了一顿四菜一汤。他们说,这是十年来最温暖的一餐。附图是我们围着锅吃饭的样子,请转告那位设计工具包的女孩,谢谢她让我们重新觉得自己有用。”

林溪看完,眼眶微热。她转身走进工作室,拿起笔,在《心音笔记》新增一页:

**艾山?吐尔逊,新疆若羌,2025年秋入学**

**古丽娜尔?买合木提,同批学员,盲人教师之女,首次独立完成抓饭**

写完,她合上本子,走到院中那棵老槐树下。树根旁堆满了陶罐,都是去年传承礼后学员们带回来的故事罐。她随手拾起一只,罐身刻着“李文娟”,打开封泥,抽出里面的信纸:

>“我丈夫酗酒多年,每次回家都摔东西骂人。我学完课程后,开始每天给他留一碗热汤。第三十七天晚上,他坐在桌边喝了整整一碗,然后低头说:‘你做的汤……不像以前那么难喝了。’那是五年来他第一次没动手。我知道,改变很小,但我还在等更大的光。”

林溪轻轻抚过字迹,将信放回罐中,重新封好。她抬头望向屋顶的铜铃,忽然觉得它不再只是信号,而是一种见证??见证那些沉默的坚持,微弱却执拗的善意,以及无数个普通人在烟火气中找回尊严的过程。

傍晚时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倾盆而下。雨水顺着屋檐砸落,像无数细密的鼓点。厨房里的灯火却愈发明亮,十几个学员仍在练习刀工,砧板声此起彼伏,节奏竟渐渐同步,如同心跳共振。

就在这时,大门被猛地推开,一个浑身湿透的女人冲了进来,怀里紧紧护着一只竹篮。她是去年中途退学的王素芬,因丈夫反对而被迫离开。此刻她满脸雨水与泪痕,声音颤抖:“林老师,我回来了……我把离婚协议带来了。”

众人静默。林溪走上前,接过她手中的篮子,掀开盖布??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二道菜,每道都标注日期和名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