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依靠权力取得改革的成功,又因为权力的过度集中威胁到皇帝和其他各级官员的利益而导致改革失败。”
“夺情之争后,张居正面对的敌人就强大了许多,父亲孝期被夺情起复成为政敌攻击他的一大把柄!”
“还有,张居正本人也不算清廉,还利用职权让亲子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夺爵,家人或死或流,张居正险些被开棺戮尸……”
“直到四十年后,天启皇帝才为张居正正名平反!”
朱棣也在感慨张居正的结局:“大明也就出了一个于谦,一个张居正。”
朱高炽:“可惜,两位挽救大明的擎天之柱都没有落得个好下场,让后人如何还敢为大明皇帝出生入死。”
“但这并不影响他是我们最喜欢的朝臣!”
“张居正改革可是继商鞅、始皇、隋唐之后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他不仅起衰振隳、力挽狂澜,近乎奇迹的在北方边疆与蒙古化干戈为玉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举扭转了明朝中期以来的财政危机,延长了大明的国祚!”
“当然,张居正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明朝的问题,土地兼并依旧在继续,明朝的财税已经成为一个毒瘤,必须对这个制度彻底改头换面才有可能挽回大明的危亡!”
朱元璋:“朕的大明也到了不得不灭亡的时候了吗……”
天幕讲了这么久,他也明白,封建王朝,以土地为国本必然要面临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的循环。
大明也无法逃避这个历史周期。
朱标:“父皇,只要我们大力发展海贸,发展科技,百姓对土地的倚重就会越来越低,即便土地被兼并也能有其他的出路,不至于沦为流民……”
【万历十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自此开始了自己的亲政生涯。】
【此时,满朝文武对皇帝充满了期待,可惜他们很快就会知道,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
【没有人管束的朱翊钧开始放飞自我,他逐渐懈怠朝政,沉溺酒色,身体虚弱,每况愈下,非但没能延续明朝的中兴,反而将明朝推向了绝境!】
【后人评论朱翊钧“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神宗在位长达48年,其统治时期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
【朱翊钧好的不学,却学他祖父朱厚熜,整日待在后宫,二十年不上朝!】
【自万历十四年,朱翊钧开始怠政,很少接见大臣,甚至有时连续多年不见廷臣。于是,朝廷官员各自为政,权力斗争愈加激烈!】
【他停止经筵日讲,拖延甚至不处理朝臣的奏折,就连去太庙祭祀都要求朝臣代替。】
朱元璋忍了很久,还是忍不下这口气:“你不想当皇帝,多的是人想当,朱家这么多宗室,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力挽狂澜?”
朱棣:“不将他们逼到生死绝境,谁能抛下锦衣玉食的生活,去做提心吊胆的买卖……”
【这固然是因为朱翊钧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尤其是后期,神思恍惚,步履艰难,连耳朵都近乎失聪。】
【更多的还是因为此时党争加剧,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明神宗已经无法掌控这个即将失去控制的王朝。既然无法改变现状,他选择躺平,以沉默和躲避抗拒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由于明神宗长期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机器运转不灵,政令不通。许多朝臣的任命得不到皇帝的批准,朝臣严重缺额,党争进一步加剧。】
【随着改革措施的废止和战争开支的增加,明朝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而经济困难和政府的无能,导致明末社会矛盾尖锐,各地爆发了大量的农民起义!】
【多米诺骨牌倒下了第一张,后面的便会陷入恶性循环……】
王朝末年
【当然,朱翊钧这二十多年也不是完全摆烂,他还是做了一些事的,比如:万历三大征!】
刘彻:“噗嗤!”
天幕是在嘲讽吧!一定是吧!
【在万历皇帝统治期间,明朝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军事威胁。】
【在西北边疆,蒙古人哱拜发动叛乱。在西南边疆,苗疆土司杨应龙也发动叛乱。在朝鲜半岛,日本丰臣秀吉发动入侵,企图扩大其势力范围,对明朝的东亚主导地位构成了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