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八日,后金军到达宁远,展开激烈的攻守战。袁崇焕指挥明军凭借坚城和大炮进行还击,后金军死伤累累,被迫撤兵。】
【皇太极放弃宁远,将所有兵力都放在锦州城下,将锦州城团团包围,但围攻数十天依旧无法突破锦州的城防。】
【后金士卒损伤无数,加上天气酷暑,粮料奇缺,人马疲惫,士气低落。皇太极围攻宁、锦24天后下令撤军,返回沈阳。】
【史称“宁锦大捷!”】
【宁锦大捷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也为后来的松锦之战等战役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但宁锦大捷后不久,阉党就借口袁崇焕不救锦州,迫使他一度辞职……】
刘彻:“天启皇帝任由宦官摆弄,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此一来,还有谁会对明朝忠心!”
【就在宁锦大捷之后不久,明熹宗朱由校病逝,他没有子嗣,只能由弟弟朱由检继承皇位。】
天启一惊,掐指一算:“朕才二十三岁啊!”
【早在天启五年,朱由校在西苑游船玩耍,却被一阵狂风吹翻了小船,朱由校落水,差点被淹死。】
【虽然及时被人救起,朱由校却受到惊吓,留下了病根,身体每况愈下。】
朱厚照嘴角抽搐:“大明皇帝……易溶于水……”
【时任尚书的霍维华进献了一种名为“灵露饮”的“仙药”,因其味道清甜可口,朱由校便天天饮用,以致得了肿胀病,浑身水肿,最终卧床不起。】
朱棣气急败坏:“你忘了你爷爷是怎么死的吗!大明的皇帝怎么总会犯同样荒唐的错误!”
【朱由校有三个儿子,全都早夭,天启七年,朱由校将皇位传给弟弟新王朱由检,不久病逝。】
【经过万历年间的摆烂,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千疮百孔,非雄才大略者不可挽救,而朱由校显然并不是一个多么杰出的皇帝。】
【他的父亲因国本之争不受祖父万历的重视,朱常洛只做了一月皇帝就驾崩了,朱由校这个皇太孙更是被忽视了个彻底,甚至很多人都说他文化程度很低,是个“文盲皇帝”!】
【但朱由校显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他登基之初便为张居正平反,允许方孝孺的后代进入朝堂,对战死的明军将领也颇为优待。】
【为了制衡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他提拔阉党魏忠贤,临死之前还叮嘱弟弟朱由检:魏忠贤是忠君之人,是皇帝可用的人。】
【只可惜,朱由检从一介藩王成为皇帝,更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无法理解兄长的深意。】
朱标:“这个朱由检便是大明的末代之君吧。”
朱棣:“他不曾接受过帝王教育,本不应该承担这份责任,是谁让他骤然登上高位的——这一切都得归罪于万历!”
【朱由校最出名的还是“木匠皇帝”的外号,他十分喜欢做木匠活,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他做的仿乾清宫木质宫殿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但,他唯独不适合做皇帝!】
【朱由校性格急躁,做事追求速成,这种性格表现在朝政上便是朝令夕改,决策草率。他听信谗言罢免了“有胆知兵”的熊廷弼,猜忌忠臣良将孙承宗、袁崇焕……让辽东局势彻底糜烂。】
【朱由校在位七年,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朝政败坏,排除异己,盘剥百姓,致使民生更加凋敝,政治极度黑暗!】
【接连不断的天灾和兵祸更是摧毁了明朝最后的根基!】
……
【新继位的皇帝朱由检是朱由校的异母弟弟,也是朱由校唯一在世的弟弟,朱由校继位后就将其封为信王,但因为年纪小,他并没有出阁就藩。】
【少年时期的朱由检很喜欢读书,且不苟言笑,他经常到北京的市集购买东西,对物价一清二楚,对民情也烂熟于心。】
【朱由检身为藩王,不能参与朝政,也不敢得罪煊赫的阉党、东林党,他冷眼看着魏忠贤等人网织罪名、屡兴冤狱,却只能对着东汉史书中的十常侍咬牙切齿。】
【因此,朱由检继位后第一件事便是铲除阉党,将魏忠贤的党羽一网打尽。】
【他平反冤狱,启用天启年间被无故罢免的官员,考核官吏,严禁党争,六下罪己诏,以图振兴朝纲!】
【时人评论崇祯此举“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剪除魏忠贤后,崇祯帝更加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力图挽回明朝的衰落,实现中兴之伟业!】
【他始终坚持经筵与日讲,“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坚持每天上朝,召见重臣商讨政事,从未懈怠,被群臣誉为“汉、唐以来良所稀见”的勤政之君!】
刘彻:“朕怎么觉得有点奇怪呢?”
霍去病:“不奇怪,臣曾见过一些天资愚钝之人,他们往往付出无数努力也达不到臣的骑射之能,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有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