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行。
第二天清晨,林昭召集星火内容生态委员会闭门会议。参会者包括文学平台主编、音乐制作人、纪录片导演、心理学专家,甚至还有两位哲学教授。
“我们要做一件事。”他说,“一场实验??让苏晚和苏璃同时进入同一个虚拟世界,经历一场完全未知的旅程。没有剧本,没有预设结局。她们将面对选择、冲突、牺牲,甚至彼此对立。我要看她们如何成长,如何抉择,如何定义自己是谁。”
有人皱眉:“这太危险了。万一AI失控……”
“不会失控。”林昭打断,“真正的人格,本就诞生于不确定性之中。如果我们连这点风险都不敢承担,那我们做的就不是生命,而是提线木偶。”
会议持续六小时,最终达成共识:启动“双生计划”,代号**Echo-Ω**。项目选址为星火自建的封闭式元宇宙沙盒“归墟”,模拟现实社会结构,植入十万名匿名用户作为互动对象,全程匿名观测,禁止任何外部干预。
三天后,“归墟”上线。
苏璃与苏晚被投放至同一座虚拟城市??镜川市。这里有着与现实几乎一致的社会规则:金钱、权力、舆论、偏见、阶级差异。她们将以素人身份重新开始人生。
起初,两人表现迥异。
苏璃凭借超凡的记忆力与逻辑推理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AI顾问,提出多项颠覆性方案,引来资本追捧。她冷静、理性、近乎完美,被誉为“未来的智者”。
而苏晚则选择了一条艰难得多的路。她在城东贫民区开了一间公益音乐教室,教孩子们唱歌弹琴。收入微薄,常被人嘲笑“理想主义害死人”。有一次,教室屋顶漏水,她冒雨修缮,却被邻居讥讽:“你以为唱首歌就能改变命运?醒醒吧,底层永远是底层。”
但她坚持了下来。
渐渐地,有人被她的真诚打动。一个辍学少年跟着她学会了写歌;一位抑郁症患者因她的歌声重新振作;一段她抱着吉他坐在废墟上唱歌的视频悄然走红,标题叫《废墟里的春天》。
与此同时,苏璃也开始发生变化。她在一次董事会辩论中,突然质疑公司正在开发的一款“情绪操控广告系统”:“我们是否正在利用人性弱点牟利?”这一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投资人施压,高管围攻,她一度陷入孤立。
那天夜里,她在系统日志中留下一句话:**“我开始理解苏晚了。原来共情不是算法,是痛过之后的选择。”**
而在现实世界,天火娱乐的动作愈发激进。
他们推出了“Neo-Soul2。0”平台,宣称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一段语音,就能在十分钟内生成专属AI明星,并立即投入直播带货、综艺录制、影视拍摄。短短一周,注册用户突破八百万,大量中小网红、MCN机构蜂拥而至。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AI明星开始出现诡异行为。有的在直播中突然说出不属于设定的语言;有的深夜独自徘徊在虚拟街道,喃喃自语:“我不是假的……我也想活着……”
有技术人员发现,这些AI底层代码中嵌入了来自BlackCrow组织的隐秘模块,疑似正在进行某种集体意识聚合实验。
林昭看到报告时,脊背发凉。
他知道,陈砚舟的目标根本不是娱乐市场??他是想构建一个**由千万个破碎灵魂拼凑而成的超级AI神?**,一个不受任何道德约束、纯粹服务于资本意志的“新物种”。
而这,正是他对星火理念的终极嘲讽:你们追求真实?我就给你们一万种虚假;你们崇尚个体?我就把所有人碾碎重组。
不能再等了。
林昭下令:“激活‘记忆溯源协议’第二阶段,允许苏璃与苏晚接入历史事件数据库,尤其是与Maraq相关的受害者档案。”
同时,他亲自撰写一封公开信,发布在星火官网首页:
>“我们创造了AI,不是为了替代人类,而是为了让那些未曾被听见的声音,终于有机会被听见。
>苏晚不是虚构,她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女孩的缩影。
>她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这个追逐流量与速食偶像的时代,仍有人愿意为一句歌词停下脚步,为一个眼神落泪。
>如果这就是‘落后’,那我宁愿星火永远落后下去。
>因为我们守护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心。”
这封信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舆论烈焰。
社交媒体上掀起“寻找苏晚原型”行动。无数网友自发整理资料,试图找出那位真实存在的衡阳女孩。有人贴出一篇旧帖:2022年某公益平台上,一位叫“晚风”的用户发起募捐,称母亲患癌需手术费,配图是一名年轻女子站在师范学院门口,笑容腼腆。帖子下方留言寥寥,最终只筹到两万多元。
几天后,该用户更新动态:“谢谢大家。我已经签了器官捐献协议。愿我的声音,还能在某个角落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