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被朝臣听到心声后 > 8090(第17页)

8090(第17页)

至于大雍诸道,需要赵嘉陵和谢兰藻费心的地方仍旧有许多。大雍的疆域向南延伸到了林邑,北方风化所重,皆服我华夏衣冠,但南边,尤其是五岭之南,历来被视为虫蛇虎豹出没的险恶地带,瘴气弥漫夺人性命,一旦被送到岭南,那就是九死一生。还有那黔中,地广人稀,山高林深难登,更是无人愿意前往。

清晰的地图、修成的道路以及太医署和医学生研究出来的药物其实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那边的环境,但盘桓在人们心中的妖魔鬼怪没有散去。赵嘉陵可以理解,毕竟那些地带算是流放之地,冷不丁将它们纳入历官升迁的范畴内,很多人就承受不了了。

历来都是重内而轻外的格局,每个人都一门心思往长安跑,连同州、华州等地的刺史都不如更低品的京官,何况是潮州、循州这种一听就有去无回的地方?

赵嘉陵本来考虑用被贬谪的官,但她没有一不高兴就发配人的习惯,被贬官的大多是蠹虫。她想要派遣人到那处是做实事,来化被天下的。那些蠹虫去了,天高皇帝远的,跟她的大计肯定是背道而驰。

谢兰藻道:“让宰臣们出牒文招募。”有很多任期已满的官员在等待新的任命,官员多官位少的情况下,理论上是三年,可实际上有的人一等就是七八年甚至更久不得任用。要说完全没有差事也不算,在大改制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都需要人,但他们不愿意去,或者去了后不到一月就挂冠。

想到了这一点,谢兰藻眉头蹙了蹙,又道:“以往士林风气,稍不称意,就以辞官相要挟。士人都以拂衣归去入山林为洒脱,此举轻慢朝廷,辜负百姓。牒文须注明任期,无故不得辞职。一旦违背,则剥夺官身。”

等待守选的人多了,可能有些人会抱着侥幸的想法,先争取一个位置再说。这一等人没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再找理由请辞,一来一回,很是浪费时间。

赵嘉陵点了点头,又道:“这样选官从未有,朝臣那边怕是有异议呢。”

谢兰藻冷淡:“谁有异议谁去。”自己不愿意去岭南任官,总不能再来阻碍朝廷选人吧?

新的选人方式的确引起些许异议,只是在看到帝后很坚持后,反对的声音小下去了,依照他们对帝后的了解,再劝下去就会来一句“那你去吧”,噤声的人多少抱着点“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态。

吏部的公文发出去后,等待任官的人一片哗然。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再烂的地方都有俸禄,这种特招的,兴许还有更多的赏赐呢。但一看到公文中的附加条件,就有一部分人望而却步了。要么是自身不愿意去,要么就是携家带口的,家人体弱经不起奔波。不过就算有人退却,最后的总数仍旧高于官位。这总不能依照先来后到的原则,就只能靠考试择优录取了。

制定考试的流程对吏部来说小菜一碟,毕竟礼部试以及吏部铨选都可做参考。只是一套流程走下来,许多人心中打鼓。官位也要考,那未来会不会变成定制?到后头不会各部大员考核竞选宰相位置吧?!

考核是在来年正月张榜公布的,因此刻帝后都在骊山,那些被任命的官员便来骊山行宫中谢恩。

谢兰藻见了她们,抬眼一扫还看到了些熟面孔,譬如陈希元、薛元霜,甚至连她年轻的小表妹桓楚襄也在次。

“途中凶险你们知么?”赵嘉陵道,她会尽可能地为她们提供保障,但山高路远,谁也不知道会不会遇上什么意外。

“臣知道。”薛元霜朝着赵嘉陵一拜,正色道,“可有的事需要有人去做。他们不走我们走,他们不做我们来做。”这个他们指的是谁,众人心知肚明。从先帝时延伸到现在的“大争”其实还没有结束,她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她们愿意去做开道者。

赵嘉陵又道:“就算此生不得回长安?”

薛元霜眼中燃着志气,她掷地有声道:“就算此生不得回长安!”她从小寄人篱下,被马家哄骗,几乎做一辈子的囚徒。她不甘心这样的生活,她要逃出牢笼逃出禁锢,她有幸遇到了裴无为,有幸遇到了明君,有幸以薛元霜的名字堂堂正正地站在朝堂上。她苦过,所以她希望劈开荆棘,留给后人一条很通坦的道路。

赵嘉陵说了声“好”,鼓舞和赏赐后,她单独留在了薛元霜和桓楚襄。桓楚襄是上回及第的,还不能独当一面,她是作为薛元霜的佐官,与她一道前往南边的广州。“朕有任务交给你们。”赵嘉陵眸光幽幽的。她给了薛元霜她们一幅详细的海图,清了清嗓子道,“那边有港口,偶尔有国外人来,但那港口实在狭小,朕希望它能变作南方的明珠。朕会以你为岭南五府经略使,会派遣能造船的匠人与你们同行。未来,将在此处启航!”她的声音铿锵有力,眼前是一幅宏大的蓝图!

薛元霜和桓楚襄心中一凛,齐声道:“臣领旨。”

知道皇帝关注此事,告身下来得很快,收拾好行装的人带着仆从以及匠人、医工就要出发了。

骊山行宫。

赵嘉陵负手站在窗边,沉吟片刻说:“可能这一去真的无法再回到长安了。”

谢兰藻噙着笑容,她的视线落向远天,她道:“天地广大,何必是长安,何必在长安呢?”

“你有远行的心吗?”赵嘉陵转身看谢兰藻,眸中有些好奇。

谢兰藻思忖片刻,道:“偶尔有。”可她需要坐镇中枢,一旦远离长安就代表着失势,代表着万劫不复。后来,她不用担心被驱逐,然而人和心都没法再离开长安了。

赵嘉陵“唔”了一声,扬眉道:“等到有人能扛起大任,咱们就去周游山河。”在立了谢兰藻为后之后,朝臣们倒是不会对她们的感情指指点点了,甚至希望帝后感情和谐。但是吧,那顽固的做派没有改变,他们自认为不是拆散她跟谢兰藻的,却要往她们的家中塞人,说来说去都是嗣君的事。

赵嘉陵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后来有人实在是过分,开始将矛头转向皇后,说她善妒,要霸占着皇帝一人。赵嘉陵巴不得这样呢,可那些人字里行间都是指责,实在是听烦了,她质问那些臣子:“你们是盼着朕早点死,好得一个扶持新君的大功吗?”

这下朝臣才消停些。一年又一年的拖下去,大臣们总算知道圣人坚如磐石,不可动摇,不再试图往她和谢兰藻间塞人了,但变着法子打探赵嘉陵属意的人选。这其实也是没法避免的事。

三位年少的侄女都被赋予上朝的资格,赵嘉陵观察着她们的表现,心中也有了主意。她告诉宰臣:“能者为之。朕将人选藏在密匣中,未来也会留有遗诏,两者相合,嗣君便定。”说是这么说的,她还想跟谢兰藻一道周游呢,等到时机恰当的时候那么一退,做个自在的太上皇,岂不是上策?

赵嘉陵将想法与谢兰藻说了,等着她夸自己大智慧。

皇帝和储君间的关系很奇妙,到了一定地步会显得剑拔弩张。最初的“我家麒麟儿”,也会变成狼子野心,窥视君位。这一切都是有权力引起的,而陛下呢,一直很清醒,握着天下权,却不准备一辈子与权势纠缠到底。她肯放,储君有德,正能保证平稳地接班。

赵嘉陵一旋身,她抱住了谢兰藻的手臂,美滋滋地畅想:“等到那时候,我们就远航。”

谢兰藻笑着提醒她:“陛下,您连京畿道都没出过呢。”

赵嘉陵眨了眨眼:“一定会有机会的。”帝王巡行四方,但劳民伤财,最后只遣御史做皇帝的眼睛。至于微服私访,赵嘉陵都不用仔细想,就知道朝臣会说什么,比如“万乘之行,必有卫兵,简易则容易失威”“白龙鱼服,容易陷入险境”。

失威的事她是不信的,经过一轮轮地宣传,皇帝有神明相护佑、是圣明之君的言论早已经深入人心了。至于险境,这点倒是很认可,改制触动一拨人的利益了,那帮狂徒保不准会得失心疯,想要刺杀她。一朝皇帝一朝臣,在他们的逻辑里,只要她消失了,改制自然而然就会中断。

不行归不行,畅想还是得有的,要不然生活得失去多少乐趣啊?开启了话匣子,赵嘉陵一直叨叨,哪哪都没去过,但说起风物来还是如数家珍,一直到了华灯夜上才罢休。

“陛下博览群书呢。”谢兰藻坐在镜前撩着长发,莞尔笑道。

“还不是为了皇后么。”赵嘉陵轻哼一声,这来赌书说典故,十回有九回输,她这天子的脸面往哪里放?虽然要全方位追上谢兰藻很难,但在闲情雅致上,必须得跟上。她自己的努力加上谢兰藻刻意让她两回,那就能打个平手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