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步步登阶 > 第529章 没办法装下去了(第2页)

第529章 没办法装下去了(第2页)

“谢谢你们听我说话。”

视频在网络疯传。第二天,全国十七所类似机构接到匿名举报,警方突击检查,查获大量非法使用神经调控设备的证据。教育部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全面清查“非正规心理干预项目”,并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

而在这场风暴中心,周振国终于现身。

他在央视一档高端访谈节目中露面,西装笔挺,神情悲悯。他说自己“曾怀抱理想,误入歧途”,承认静默工程存在“执行偏差”,但强调其初衷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的情感泛滥危机”。他呼吁建立“理性表达新规范”,并推出一本新书《秩序之声》。

“有些人以为自由就是大声喧哗。”他面对镜头微笑,“真正的自由,是学会在恰当的时候保持沉默。”

节目播出当晚,阿?发布了单曲《谎言的礼服》,歌词逐句拆解他的发言,配乐采样自K-7在隔离病房中反复念诵的“一级阶,闭嘴不哭”。歌曲上线两小时即登顶各大平台热搜,评论区瞬间涌入数十万条留言:

“你说沉默是美德,可我的孩子已经不会哭了。”

“我妈妈参加了你们的情商课,现在她说什么都不算数。”

“我在六岁那年学会了闭嘴,三十岁才敢报警家暴。”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位自称“Z-0”的网友上传了一份长达四小时的自述视频。画面中,一名白发老人颤抖着讲述:他是静默工程最初的构想者之一,代号“织网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本想研发一种帮助自闭症儿童沟通的技术,却被军方与财团联手改造为行为控制工具。他试图反抗,结果全家遭遇“意外”??妻子车祸身亡,女儿精神失常,他被迫签署保密协议,余生监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一步步吞噬人性。

“我以为我能掌控它。”老人流泪道,“但我忘了,一旦把灵魂交给机器,人类就不再是设计者,而是零件。”

视频结尾,他念出一段密码,并说:“如果你们看到这个,请替我告诉世界:我们不需要完美的顺从者,我们需要会痛的孩子。”

苏倩破解密码后,获取了静默工程原始蓝图的最终部分??一份名为《母体协议》的核心程序文档。其中明确写道:该系统终极目标并非教育或治疗,而是制造“可预测人口”,即通过语言驯化,使个体丧失质疑能力,自动适应等级社会结构,从而实现“无暴力统治”。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节点,正是“第七阶:说出真相”??不是鼓励人说话,而是设置一个虚假的释放阀,让人在有限范围内倾诉,误以为获得了自由,实则仍在系统监控之下。真正的禁忌,永远藏在第八阶,从未公开存在过的那一层。

文档末尾标注:**第八阶启动条件:全球50%以上新生代完成三级及以上静默训练。**

我们粗略估算,这个阈值,已在去年悄然达成。

“这不是结束。”我说,“这是他们真正开始的时候。”

陈宇看着窗外夜色,久久不语。良久,他拿出一张地图,上面标记着十二个红点??全是近年来兴起的“未来领袖成长营”“精英亲子共修班”“智能情绪管理学校”。它们分布在中国、印度、巴西、尼日利亚等多个发展中国家,背后均有跨国教育集团支持,课程内容高度相似:冥想、呼吸控制、非语言沟通训练、梦境记录分析。

“他们在重建。”他说,“只是换了名字。”

我们必须抢在第八阶激活前,摧毁它的根基。

行动计划代号“破壳”。

第一步,找到更多幸存者。我们以林芝盲童学校为基地,发起“寻声行动”:邀请曾参与静默工程相关项目的人匿名投稿,承诺绝对保密。短短两周,收到来自十八个国家的三百余份证词。其中有位菲律宾教师描述,她所在小学每天早晨播放“心灵宁静音频”,学生需集体背诵“我不生气,我不难过,我是平静的好孩子”;一位德国程序员回忆,他曾为某款儿童APP编写算法,确保任何输入负面情绪词汇的孩子都会收到“奖励式纠正”反馈,比如笑脸动画和积分升级。

这些证据被整理成《静默编年史》,由联合国人权高专办正式收录。国际压力骤增,多个国家宣布禁止此类课程进入公共教育体系。

第二步,切断资金链。赵岩黑入三家主要投资方的财务系统,揭露其通过离岸公司洗钱,资助全球范围内的“合规化静默培训”。曝光后,欧美多家银行暂停相关账户交易,两名董事resign。

第三步,也是最难的一步:让体制内的人醒来。

我们锁定三位关键人物??曾签署合作协议的心理学教授、参与政策制定的教育官员、以及一名仍在服役的军队心理顾问。他们未必知情全部真相,但他们的沉默助长了蔓延。

谭素梅提出一个大胆方案:不在外部攻击,而在内部唤醒。她联系了几位曾在静默工程影响下成长的年轻公务员,邀请他们参加一场“闭门对话会”,主题是“你最不敢告诉上级的事”。

没有人提前知道会议目的。但当第一位年轻人哽咽着说出“我父亲逼我参加情商特训,因为我总在学校打架……其实我只是想有人问我为什么伤心”时,气氛变了。第二个说:“我老婆离婚了,因为她受不了我永远‘冷静理性’。”第三个站起来时,已是泪流满面:“我儿子昨天问我,爸爸,你会哭吗?我说不会。然后他抱着我说,那你一定很累吧。”

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

三天后,其中一人递交辞职信,并附上万字反思书,公开承认自己曾推动某省“校园情绪标准化项目”。他写道:“我们以为在培养强者,其实是在制造空心人。”

这场连锁反应持续发酵。越来越多中层执行者开始自我审视。有些选择沉默退出,有些则成为暗线举报人,提供内部文件与会议录音。

而在这期间,K-7的进步令人惊喜。他开始尝试书写,虽然句子破碎,却充满力量。有一天,他递给我一页纸,上面写着:

>“我不是故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